写生中国*三友画廊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回复: 2

禅者【陈和西】 绵绵不尽的玄色 静寂与和谐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51

回帖

48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81
发表于 2025-7-16 17: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和西的油画,也许画家本人无法用语言来完美诠释;因为绘画创作的心理动因很诡秘。绘画的色彩轨迹实则隐藏着个人的精神密码与审美的追求。这些也许都无法说得很清楚。
  陈和西的油画其实是一部由色彩构建的个人心灵史。他一直在用油画这样的形式创建一种个人化的心灵秘境
  翻开陈和西近20年来的山水油画作品,仿佛进入一个幽深博大的秘密花园,景色可谓一步一重天。从宁静的田园、静谧的村落、斑斓的沃野、迷幻的芦苇、寂寞的水塘、绚丽的湖湾、温馨的农家;山野村落之间点缀的牛、狗、鸡、鸭、鹅等飞禽走兽,他的大量作品就像曲径曲分叉的花园,多个色系多种探索交替出现。他一步一步往前走,每一步都让人感觉出其不意,回首陈和西的创作之路,期间不乏螺旋式地上升,也有左右延伸的支路,探索过程的作品让人眼花缭乱。作品的丰富,创作手法的多变,让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位油画家,我想说:陈和西的审美体系完全是东方的。他涉足山水油画,用20年创作的丰富作品构建一个属于他个人精神品格的心灵图式。  尽管陈和西在尝试山水油画的早期也试水观念绘画,但是他的内心一直崇尚东方的意境。大多画油画的中国人对于西方油画有朝圣的情结,然而,陈和西心中的“圣”在东方。他以安宁静谧的境界为审美追求。他只是用油画工具来表现东方精神和他的内心世界。
  回溯陈和西山水写意油画创作20年,鸟瞰他的创作全貌,我试图走近他由色彩构建的心灵世界。
  我想先用“玄黄”系列来解读陈和西,而不想用黑色这么简单的字眼来表达。我愿意用玄字来概括,是因为“玄”不是一个简单的黑色解释得了的,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玄字的原意是有绵绵不尽的意思,潜藏沉着厚重的感觉。玄也可实指高远深邃的宇宙。宇航员看太空,全是墨墨黑,只有恒星略有微光。天,是黑色的。黑色曾经是陈和西的符号,乃玄之基调。玄黄是中国人对于宇宙色彩的概述,此乃天地之色也!  从作品色彩基因溯源。“玄”调系列源自陈和西连环画的基调《拉钟老人》等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刊登在《连环画报》1986年9期的《拉钟老人》,黑色调子,现在看来都非常棒,看得出陈和西塑造人物与构图的非凡功力。上个世纪末,陈和西开始的山水油画创作,延续连环画的玄色调子,没有想到一举成功。陈和西早期的山水油画《牛犊》与《沃土》,我看到了他玄调的延续。
《村头牛犊》

《沃土》
  这个玄色一直是陈和西心灵的主调,这个主调与他追求的东方的静美一脉相承。
  可是,一个擅长用玄色调创作人物画的陈和西是怎样转到山水写意油画上来的?
  陈和西开始由连环画创作转入山水创作的的头两年。他的山水依旧承袭是玄色调子,持续有两到三年,之后开始尝试更多的色彩。尝试多色彩的获得成功,并且收到了好的效果。
  《沃土》采用了摄影的中焦聚景,一大片黑色被垦翻的土地占据了大部分画面,尽管近处黑色的土地不在焦点中心,是虚幻的,蓝天下投射的微光都是模糊的,而远处的屋场清晰可辨;蓝天背景下是没有收割的庄稼。这个画面今天看起来还很经典,这样的画面让人很多年都不会忘记,在二十年前引起的视觉冲击可想而知。
  《牛犊》使用更多的黑色,远处黑色的山的一角,错落的黑色的屋廓分散着三棵造型不同、但同样都显得很寂寞的树;深黑色的瓦屋顶、黑色的菜园石头围栏与木围栏把空间分割,黑色中带一点黄色的草垛,那头孤独的灰白相间的牛犊完全置身于农家石头院墙的黑色背景之下。我一直在想:这个构图源自于哪个场景?源自于一个什么样的机缘,这个画面像一个梦境,构图与意象就是那么长久地让人感动。
  也许,陈和西的心灵深处有绵绵不尽的玄色系列,尽管他后来多年不用这个色系,偶尔看见他的作品再次涉及这个系列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欣喜。前两年的《拾果子》《晒薯干》我就突然遇到了这个色系,马上让我想起陈和西过去的作品。
====================================
  一个人喜欢使用哪一种颜色,仿佛是一种初衷,在心灵上应该有缘由的。我想起了陈和西的幼童时代,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湖南浏阳北乡的一个村子,那些丘陵水塘、寒冷的漫漫冬夜、昏暗的煤油灯,生活在巨大阴影之下乡村孤独小男孩。尽管他在5岁之后迁移到城市,那些幼童时代的记忆已经模糊,甚至无迹可寻,但是,童年心灵印记会很顽固地影响一生。我想:那些沉重的调子与童年的心理经历有关。当然,那些不过是人生大戏的隐秘背景而已。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连环画舞台崭露头角、活跃十年之久的陈和西,在90年代开始了山水油画探索之旅。这才是陈和西追求探索的辉煌的二十年。


=============================
静寂与和谐
  陈和西的审美趣味以及追求,最早是受日本画家东山魁夷与平山郁夫的影响,他从日本画家作品找到了东方的审美趣味。平山郁夫作品对于陈和西早期山水油画的影响特别大,平山郁夫的那种宁静与陈和西的追求锲合,平山郁夫作品的静美风格,为陈和西审美框架确定了基调。还有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表现的意境、传达的精神也是安静的。可以说,东方的绘画精神一直在陈和西油画里默默生长着。

《入冬》
  长沙,岳麓山下湘江岸边的学堂坡,陈和西家与我家相距很近。我曾经是他家的常客。他的画室在四居室的北面一间,抬眼即可眺望窗外的湘江。陈和西进入创作高峰期正是在这间斗室起步。狭小的空间堆满画板,普通的画架,画画的座椅就是农村常见的矮木靠椅。在小木板上画油画,当然,这个空间也只能画小画。一大批40cm/40cm的画作就出自于这个小画室。这个时期是陈和西的一个重要的探索时期。也是我们交往很多的一个时期。  也因为南洞庭湖,使陈和西在山水田园油画的创作抵达相对自由之境,后来,他似乎不在乎客观景象,随随便便的农村一角,他都能够在画布上营造出独特意境,他主观造景的能力几乎抵达了随心所欲的状态。  他致力于油画山水的意境表达,他一直朝着他心中的意境出发,这些系列作品时隔多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过去的系列作品,已经成为陈和西回不去的过去,但是大量的经典作品像一个个里程碑被固化在他创作年表上。
  回想新世纪初,陈和西不同味道的田园油画使我陷入一个宁静的世界,让我享受到一种心灵的安宁,它们慢慢浸润着我的感觉与灵魂。和陈和西交往多年,我渐渐读懂了他和他的油画。我每次看他的作品,都有新的感受。他的每一幅风景都是心灵的表达。

《池边》
  陈和西的油画像中国画一样营造意境,画面氤氲着楚地的潮湿,表达出一种宁静悠远的诗意。那些菜园、山塘、田垄,点缀在风景里的农夫,他们是静默的,凝固在一种悠远里。画面蒸发的是一种初夏的热气,那是让我熟悉的山地的气息。让人感觉是湖南而不是别的地方的气息。那些劳作的背影、晚归的牛或者鸭群……无不有亲切熟悉的感觉。
============================
意态重构  刘学先生在他的著作《先秦诸子的思维研究》中谈到:“境界不是凭空虚构的,精神之境界和现实境界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精神之境有时候是同态的有时候是异态的。在先秦诸子那里,精神境界往往是对现实境界的意态重构”。
  陈和西避开驾轻就熟的创作手法,不断进行意态重构,渐渐地“胆子越来越大,废品越来越多。”废品也就是不断探索不断放弃的证明。
 我听陈和西说过:人在往前走的时候,不是一条直线的。其实,我一直是喜欢他的初衷,每次看到他画得绚烂斑斓的时候,总是有一种忧心,担心的是陈和西走入媚俗一途。自从他的作品《花地》问世,我就一直有一种疑虑。

  和西近年几乎放弃了小尺幅油画。画的油画尺幅大些了。看他重新回到小幅油画创作,心中十分欢喜。陈和西的新作给人大惊喜,其中我最爱的是《放养者》(40*40),那灰紫色的调子把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感觉色彩特别洋气作品,作品中那长久的温润给我一种莫名的感动。他的作品就是他心灵的写照。他宁静的田园是对世俗的一种对抗,是对当下浮躁世风的一种反叛。他一直是以对现实抗拒的态度给自己的心灵做调整修复,保持了艺术家本原的气场。这种状态是无法模仿的。也许陈和西风景画创作的技法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部分,但是心灵的气场要通过自我的修炼才可以得到。所以,渗透了画家人格力量的作品,任何人是无法完全模仿的。
《水塘边》
  成为一个要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家是不容易的。陈和西每前进一步,都会有困惑和彷徨,他总是坚忍守住不放弃。他的风格愈来愈凸现,他的田园风景的路子越走越宽,近年来成为南中国最有影响的山水写意油画家之一。
  即便个人风格成熟,也为业界认同。可是,陈和西的意态重构正在寂寞中潜行。他是一个永远不满足的人。
================================
恣意飞翔
  艺术家最高的境界就是走入自由之境,自由之后就可以恣意飞翔,抵达神秘的精神之境。
  按照我对陈和西观察的创作年谱,2006到2009年是一个飞跃,2011至2017年,也是他艺术上全面突破,恣意腾飞的六年。渐渐走入自由之境的六年。  由单色底色进入花色底色的技术探索,技法层面的探索对于画家也许很重要。然而,我更关注的是作品抵达一种新的意境,一种常人难于抵达的高度。在视觉上给人以惊喜以愉悦的程度。
  陈和西在绘画题材的拓展给他更大的空间,他开始四面出击,是偶然还是蓄意?比如他突然回到20年前已经炉火纯青的人物画,他早年对于人物画的刻意锤炼,如今信手拈来被安置于风景之中,一切是那么妥妥的熨帖。
  有一次外出写生中恰逢下雨,无法室外写生。陈和西把乡村小餐馆作为写生对象,当时就有学生拍照发在了朋友圈,啊呀!我当时感觉特别奇怪:一直钟情于山水的陈和西,怎么把目光放到了室内,而且画的就是那么普普通通的简陋的农家小餐馆,椅子都是矮矮的木靠椅,毫无美感的室内装饰,我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些场景可以入画。奇怪的是:那画还特别出彩,看了爱不释手。这个就是陈和西的狠啦!化平庸于瑰丽,信手拈来都是美。陈和西在2016年获得“可见之诗”第二届全国油画作品展优秀奖的《露天餐厅》(80cmx80cm 2013年)就是这样一类作品,《露天餐厅》里的几张桌椅作为画面主景,两个服务员面目不清的身影,远处的湖景是锐三角插入进入画面、近处的铁围栏,远处的建筑,凌空布下的绿树的枝干树叶与树下的餐桌呼应。如此不出奇之地方,画家在组织画面、取景构图却有出其不意的妙!平淡无奇的景象被他构成出了经典意味。此画获奖必然有其道理。只是之前我纳闷:近年来陈和西创作不乏经典作品,为什么送《露天餐厅》去参展?这下子才得到了答案。
《露天餐厅》
  对于探索者来说,前面本就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陈和西一直在探索自己油画创作语言,并为此做出很多努力。传统的油画路子,已经有无数前人走过,客观真实地复制风景已没有意义。他从驾轻就熟的山水田园的画风中蜕变出来,一步一步都给人惊喜与感动。  陈和西的画风在不断地转变,他的绘画语言也在不断变化,并经常尝试不同手法超越自我。他的作品不仰仗写生,不对自然做直接摹写。在照相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写实的摹写显然已经越来越失却了意义。他认为过分依赖写生会没有个性。他的写生一开始就不是完全意义的写生,在写生的同时就开始了意境的营造和勾勒。  陈和西在异域俄罗斯的写生,也与无数中国油画家写生俄罗斯的作品拉开了距离。域外写生的《俄罗斯教堂》 (60x 80 2015.9),那灰白色的调子雅到极致了。
《俄罗斯教堂》
  比如2010年的《野鸭子》写意抒情是那么随意。白色的芦苇就像精灵一样在暗绿的水中摇曳,远处坡地的色彩看似和谐,实际上丰富得就像一个无法解开的色彩谜团,衬托出苇塘与野鸭子的迷幻背景,然而,天空就是那么明澈干净,就一小绺白云呼应这个既真实又虚幻的画面。
《野鸭子》
  陈和西力求在作品的整体上和别人不同,在技法上有突破。他讲究画面的整体情趣,善于营造比较平和自在的生活画面,静态、悠闲的诗意画面与现代紧张的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和西从客观风景得到启发,通过心灵加工,赋予作品更多是一种主观化了的意境。也许构图可以取自于自然,但是意境的营造和对景物抽象概括的描述要靠个人的全面修养。让画面景物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是创造者在作品孕育过程中一般是为外人所不知的秘密。
  陈和西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了系统的、个人化的绘画语言,他把油画的色彩技法与中国画的意境构图结合起来,揉在一起,从中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方法。我发现他在不断地变,不重复自己,不停歇地寻找着自己最合适的表达语言。他追求对于形色更加苛刻的把握,对色彩的表现力极力试图抵达一种极致。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51

回帖

48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81
 楼主| 发表于 2025-7-16 17: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 和 西
湖南浏阳人,1953年10月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93年结业于湖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研究学者班。现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劳作》150x150cm 2013
最后,陈和西在描绘上,也就是表现性语言方面,用了很多力气,下了很大的功夫,试图创造出一种既属于他个人的、又能突显油画魅力的方式。在这里,让陈和西迷恋的正是油画作为一种材质的力量,其色层的处理,厚薄对比,流畅与板滞的交错,流淌与堆砌的互用,让画面呈现出一种看似单纯、实际上却隐约复杂的视觉性,从而让油画成为油画本身。



《菜园子》80×80cm 2011


也就是说,在这里,陈和西对描绘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不再以描绘为目的,而是把一种源自于中国的“写”的传统引进了他的作品中,通过“写”本身而让物像若隐若现,而仅止于趣味的表达,去掉过度的描绘。



《采野菜》80x80cm 2012
概括起来就是,构成感、对色域的独特处理、平面性,以及突出“写”的意味与特质,很好地构成了陈和西油画艺术的审美风格。




《树林中的农舍》120x120cm 2014
再其次,尽管陈和西画的是自然景色,但他却对自然景色作了平面化的处理。在这里,表达深度不再是他的目标,至少不是他唯一的目标。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既让绘画的本质得以张扬,又使自己走上纯然抒情的情思之路,用以表达自己内心对于自然的感受,而抛弃仅以描绘物像为主的西方手法。




《休闲》 120x120cm 2014
自从格林伯格在上世纪中提出现代主义绘画在于平面性之后,油画界诸人对平面的意义做了多方探索。格林伯格的意思是回到绘画本身,而不要被深度所迷惑。这是针对西方五百多年的深度绘画的传统所做出的反抗。





山上人家》120x120cm 2012
当然,陈和西不是反抗之人,而是本着内心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在反观自然情怀的过程中,他日益明确地意识到,就油画来说,深度的确不是目的。甚至,过度追求深度的描绘,会严重影响艺术家的发挥。




《庭院》80x80cm 2011
最后,陈和西在描绘上,也就是表现性语言方面,用了很多力气,下了很大的功夫,试图创造出一种既属于他个人的、又能突显油画魅力的方式。在这里,让陈和西迷恋的正是油画作为一种材质的力量,其色层的处理,厚薄对比,流畅与板滞的交错,流淌与堆砌的互用,让画面呈现出一种看似单纯、实际上却隐约复杂的视觉性,从而让油画成为油画本身。




《晌午》80x80cm 2011
也就是说,在这里,陈和西对描绘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不再以描绘为目的,而是把一种源自于中国的“写”的传统引进了他的作品中,通过“写”本身而让物像若隐若现,而仅止于趣味的表达,去掉过度的描绘。




《农舍》120x120cm 2014
概括起来就是,构成感、对色域的独特处理、平面性,以及突出“写”的意味与特质,很好地构成了陈和西油画艺术的审美风格。




《溪水》120x120cm 2014



《村头酒店》80x80cm 2012



《家门前》80x80cm 2012



《休闲农庄》120x120cm 2014



《郊外小道》120x120cm 2014



《林中小道》120x120cm 2014



《郊外小树林》120x120cm 2014



《山仙子》120×120cm 2010




《秋山》120×120cm 2008



《晨》120x120cm 2014



《南国小景》80x80cm 2014




《公园小景》80x80cm 2014



残荷》120x120cm 2014




《有新娘的广场》80x80cm 2012




《有警察的广场》80x80cm 2012




《屋前小坪》80x80cm 2012



《入冬》80x80cm

================转自:无心道人

我要说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51

回帖

48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81
 楼主| 发表于 2025-7-16 17: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说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写生中国*三友画廊论坛

GMT+8, 2025-8-28 05:49 , Processed in 0.17788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