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这一年有不少人看了我关于雕塑工具的那两篇回答后,私信问我自学雕塑的一些细节,其实那两篇回答只是很粗略的描述了下学习泥塑的大致需要。起初只是考虑到大家都是出于兴趣想试试,不一定能不能坚持下来,而且毕竟是手操的活,嘴也说不清,所以没有写具体。但确实没想到挺多人都来问的,甚至有的都问到翻模的,我也没什么能力,而且我现在搞3d,手头也没有泥塑工具,只能尽自己所能写一些自己能用文字描述下来的一篇稍详细版本,有时间我可以用工具重新写一次。文章内容比较简单基础,本专业同志们就可以略过了,或者帮忙挑挑问题。 如今的雕塑的含义和涉猎范围非常广,而寻问我的人所说的雕塑,基本指泥塑,泥塑也是雕塑专业的基本功,相当于素描之对古典油画,线描之对工笔国画。而国内目前雕塑专业所学之雕塑,来源于我国早期留法留苏老师带回来的学院派雕塑,本篇就主要描述自学泥塑(头像、人体、动物)所需要的工具,工具的具体用途,同时对泥塑的制作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如果说有人想了解金属、木雕、石玉雕、综合材料、3d等其他材料和制作方式的雕塑,可以私信问我,只能保证把工具、制作流程、自学过程及注意事项介绍清楚,具体怎么学就看个人。 第一部分:工具的准备泥、雕塑架、雕塑刀是制作一尊泥塑所需要的基本工具。这些工具种类繁多,样式各异,本章仅围绕性价比和实用性来介绍工具。 一、雕塑泥目前雕塑专业常用的泥主要分为水性泥和油性泥两种,美土其实也可以,但美土价格太贵,手感也不如前两种,所以这里忽略掉,有条件可以自己买一些试一试。 1.水性泥 比如黄泥、红泥、灰泥等,基本都是各地区的主要泥类去杂粉碎出来的泥粉,这一类泥更适合制作大体量的泥塑,优点是手感好、成本低;缺点是不易保存、脏、重、需要泡泥晾晒摔打等流程后才能用,还要时刻保持合理的湿度。另外像是陶泥和瓷泥也属于水性泥,可这些泥品种太多,不同泥种密度差别很大,对手感有直接影响,且不同泥种的保存和使用条件都略有差异。 自学并不推荐使用水性泥,无论是购买还是后续的制作、保存、打扫等工作都很费心,当然还是那句话,有条件可以自己试一试,水性泥相关的内容我也会写在这篇里。 ①水性泥的使用方式 分为泥粉和成品两种,若要购置推荐成品泥。 泥粉:网上搜索雕塑泥粉即可。 a.买一个结实的大水桶或者垃圾桶,将购买的泥粉倒入桶中。 b.添水至泥粉无法再往下渗水为止。 c.泡一段时间直至水分完全吸收进泥粉。 d.搅拌一下看泥的状态,大概是蒸米饭水稍微兑多了点的状态,这时在地上铺一个塑料布之类的隔离物,把泥倒上去铺平,放在阴凉通风处晾一段时间,到泥像蒸的刚刚好的米饭状态,用手按压松软不粘手就可以开始下一步。 e.脚上套个袋子或者泥上边铺一层塑料布,人上去踩,把泥巴全部踩实。 f.踩完后用手将泥团成方便拿取的大小,比如巴掌大,在地上摔打结实,摔成类似正方体的样子放入桶中备用。 g.全部摔完后用喷壶稍微喷一点水,盖好盖子闷一晚上,第二天就能使用了。 注:比较合适的水性泥手感是略微松软并有一定的韧性,不粘手也不干燥。 成品泥:网上搜索雕塑泥/雕塑水性泥/雕塑目结土等即可,是用压泥机制作好的状态,不用再进行泡泥晾晒这几步,一般一整块有个几十斤,买回来用刀或线分割开,团成方便拿取大小的泥块/泥条装桶即可。 ②水性泥的保存 每次用完泥后,都要稍微在桶里喷一点水盖好盖子,干燥地区需要每天观察一次泥的状态决定需不需要补水,潮湿地区每个星期检查一次就可以了,天冷有暖气或者开空调的地方更要注意补水,特别干燥的地区可以在盖子和泥之间加一层保鲜膜或地膜,能减少水分的蒸发。 补水过少,泥易干裂;补水过多,泥易泡烂、粘手、不易成型,合理的湿度需要自己使用时去把握。 2.油性泥 按照泥的软硬度大概分为软油泥和精雕油泥两种,省去了水性泥需要补水的麻烦,统一特点是温度越高泥越软,温度超过五六十度就类似液态了。 ①软油泥 手感比较软或适中,像是橡皮泥一样,平时存放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使用时手温即可软化,非常适合塑造,也是居家自学最适合的泥种。 软油泥优缺点: 优点是使用方便,可塑性好,附着力强不易塌陷。 缺点是不易清洗,怕高温。

灰色软油泥②精雕油泥 也可以理解为特别硬的油泥,平时存放像是松木一样的硬度,非常适合在塑造形体之后在上边雕刻一些精细的细节。 精雕油泥优缺点: 优点是硬度大,即使没有架子支撑也很难变形,适合雕刻。 缺点是对雕塑刀的要求高于其他泥一些,往往需要用金属雕塑刀来雕刻,且手温较难软化,需要暖热搓揉很久。一般是配合一个熬油泥的小锅或者保温箱使用,不想买加热设备的话夏天还好一些,冬天可以用吹风机/电热扇,也可以放在空调下或者暖气片上软化(记得放容器里或者隔板上,不要直接放桌子和暖气上)。

精雕油泥③油性泥的清洗及保存: 清洗方面,因为油泥含有大量油脂,特别难洗。我是比较糙的,一般使用油泥后,会用沙子或者石膏粉干搓一会手再用洗洁精洗,或者直接用钢丝刷刷手。我们居家的话可以用温热水加洗洁精多洗两遍,也可以用洗衣粉干搓一会再用温热水洗。 保存方面,不用的放进箱子或袋内封好,注意保存位置的温度不要太热或有阳光照射即可。如果发现有跑油现象——泥的韧性和塑造性下降,一搓有点粉,就将每块泥像揉面团一样重新搓揉一遍即可。 注:综合上看,软油泥是最适合用来居家自学泥塑的泥种,网上有很多店家都在卖,一箱几十块,因为重量大算上运费稍贵点,一般100左右一箱。建议购买灰色的软油泥,灰色更方便人观察泥塑的形体。 二、架子的准备准备好泥,我们就可以购置和制作雕塑架子了,泥巴有架子的支撑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各种形象,否则只能迎来塌陷、开裂、变形。 架子是什么?打个比方,如果说一座楼房就是一尊泥塑,那么这座楼房的地基就是基础的雕塑架,楼房的框架结构就是在雕塑架上用铁丝扎好的形体架,在其上覆盖的砖块墙体就是泥。地基结实,楼的框架结构才不会下沉,框架结构规整合理,墙体才能按照理想状态附着。对应在做泥塑上,就是基础架子稳固,形体架才不会松动乱晃,形体架形象准确坚固,泥才能按照理想的状态附着。 架子的准备也是分两部分,首先是基础的雕塑架,比如各类人体架,头像架等,它们往往由一块木板和一根铁条组成;然后是形体架,即在基础的架子上用铁丝搭成你制作物体的大概形象,能更好的附着支撑泥巴。 1.基础架子 我们根据想要创作的种类来购买或者自己制作基本的雕塑架,因为现在手头没有工具,我这里简单绘制几张图片方便大家理解。 雕塑架的种类有很多,常用的有以下三种,下图按顺序分别是T型架、头像架和人体架,以及用红色线条大概绘制的泥塑在架子上的形象。

常用的基础雕塑架

泥塑在雕塑架上的状态简单来说,雕塑架就是一根铁条插在木板上,用来承载泥塑的重量,以及为泥塑的加固提供支点。每个种类的架子适合做对应的创作。 ①”T“形架子:适合制作四肢类的动物形象,我们看架子上端是一根横条,这样重量大的身躯部分就被这根横条所支撑,而不是靠细弱的四肢支撑。 ②头像架:上端有一坨钢丝圈,或者是一块类似圆形的结构,主要支撑泥塑的头部,使其不下坠。 ③人体架:上端是一个L型,主要支撑人物腰部,使腰部以上的重量不压在下肢上; 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做泥塑的种类挑选自己觉得合适的架子,比如T型架子也可以做飞翔的人物形象,人体架、头像架也可以做蹲坐的动物等,只要架子能撑得住泥塑,都是合理的。 注:架子不要买的太大,20公分左右高的架子对自学来说不算小了,比如20公分的人体架做出来的人就高40公分。也可以买可升降的架子,这样以后想做大点的调整高度即可。同时要注意一点,越简单越耐用,简单的木板+铁条/铁板+钢筋的组合是最实用的,其他各类的可拼接、可自由调整架子形象、做的花里胡哨的那些非常容易坏。 2.形体架子(俗称扎架子) 形体架子依附于基础架子上,使得泥巴附着的更加稳固,通常由铁丝/铝丝制成,推荐自己制作,不要去买成品。我们这里就以”T“型架子做一匹马为例,方便理解,后边有扎架子的具体操作。简单画几笔,不要在意细节,红色是泥,蓝色是用铁丝扎的形体架。

图一

图二

图三我们看图一,如果直接在这个T型架子上做一匹这样的马,马的躯干部分因为有铁条的支撑也许还能撑得住,但马的四肢尤其是抬起的蹄子和头部完全靠泥的粘性维持,是一定会塌的。这种时候我们用铁丝制作一个图二这样的形体架,绑在雕塑架上,再上泥,使其变为图三的状态,有了形体架的支撑,泥就不会出现坍塌的情况,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在形体架上挂上十字花、铁丝花、或者绑上木条加固,那泥巴就会附着的更结实,只是说我们做的小暂时还用不到这一类的加固物。 注:关于扎架子,有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在你扎完架子并上泥之后,铁丝和架子是不能从泥中裸露出来的,即架子要被包裹在形体的中心位置。如果露出来就说明你架子扎的不合格,需要调整架子的形状。 比如你做一条十厘米长的胳膊,但藏在胳膊里做支撑的铁丝长十一厘米,露出来一厘米,那就是不行的,要剪掉多余的部分。 或者说你做的人体关节部位因为调整动作露出架子,例如,把伸直的胳膊调整成弯曲状导致胳膊肘的位置露架子。这些都是不行的,露架子一方面代表你对形体的把握不够,第二影响后续泥塑的修改,第三影响翻模工作,第四露架子的部位会比别处干裂/被水泡烂得更快。 因为我手头没有工具,所以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原理介绍,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雕塑扎架子视频,很简单,看一看就能明白,只是说想要扎好需要细心和多实验。 三、雕塑刀雕塑刀的种类非常多,但实用的刀型就那么几种,购买多余的雕塑刀对于初学来讲是很没有必要的,所以这一部分我们简单讲一下实用刀型的选择。也是分为两部分,开大型的刀和雕刻细节的刀。 1.开大型 做泥塑开大型往往要用到木拍子、拍板或一些面宽的金属制刀,作用是把泥拍实附着在架子上,一般泥塑体量在一立方以上时才能起到较多的作用,我们做不了那么大,所以正常的雕塑刀就能代替拍子的作用,常用的刀有竹制、木质和铁质。 ①木刀:重量适中,比较耐用,价格偏中上。

乌木雕塑刀②铁刀:造型各异,一般是手工锻打,重量大,坚固耐用,价格贵。

锻打铁刀③竹刀:性价比最高的刀种,轻便,边缘锋利切削能力强,价格便宜。

竹制雕塑刀这张图里,中号及中号以下已经能满足大部分泥塑的制作要求,一般挑选一把中号和两把小号就足够使用,这一类刀也是做泥塑过程中最频繁用到的,能满足拍击、切削、刮擦等操作,可以从开型一直用到做细节。 2.雕刻细节 如果说你想要做很精细的细节,或者雕刻精雕油泥,那上边的泥塑刀就不好满足你的需求了。买完开大型的刀后可以再配合买一些类似下图中的金属制小刀,用来刻画一些细节。比如刻画发丝,皱纹,挖孔都是很方便的,这些刀形象各异,没有说要指定造型,可以自己网上搜一搜,关键词:精雕油泥工具/雕塑刀/泥塑刀,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一般来说尖头、圆头、斜头、平头的各有一把就够用了。

各类雕刻小刀 四、辅助类工具泥、架子、雕塑刀,这三样是制作泥塑所需的基本工具,而配合制作还需要很多辅助工具,这里简单列一下种类以及作用,挑选的基本都是必要性很高的辅助物。 1.使用水性泥的辅助工具 名称 | 作用 | 加压喷壶或喷壶 | 给泥塑、泥桶补水用。 | 地膜、保鲜膜、塑料布、布料、塑料袋等包裹性强的软质隔离物: | 给泥塑保水用,每次做完泥塑或者暂离时都需要用它们包裹好泥塑并喷水保湿,这些材料是可复用的,不用多,只要保证能包裹完泥塑的大小就行,一小卷或者几块即可。 | 塑料水桶、塑料垃圾桶、涂料桶 | 装泥用,根据自己泡制的泥量买合适大小的桶,要买结实的。 |
2.通用工具 名称 | 作用 | 雕塑转台 | 做泥塑需要多视角观察,把泥塑放在转台上边,转动更加方便,买一个塑料的和雕塑架底座相当大小的即可。 | 钳子 | 剪切、拧铁丝用。 | 铁丝或者铝丝 | 十号至十四号之间都可以,扎架子时做主要支撑部分,如我前边举例的图二中画的蓝色部分,十米左右的铁丝足够制作四五个20公分大小的架子。力气大选铁丝,力气小选铝丝。 | 扎丝 | 就是非常细的铁丝,一般是0.7到1.2毫米左右粗细,作用相当于绳子,把你扎的架子捆绑加固在雕塑架上,也可以用它来制作一些细节部位的支撑,比如手指,尾巴,飘逸的头发,或者是用它扭成花挂在架子上增强泥巴的附着力等,可以先买一两把。 | 填充物 | 加固架子、增加体量用,如果你们上网去看一些做陶塑、手办、泥塑的视频,会发现很多人都喜欢用报纸裹在架子上,报纸在这里既能起到增加架子的体量从而省泥的作用,也能有效减轻雕塑的重量,增加泥和架子的接触面积,降低坠泥概率。这个填充物可以是任何东西,做雕塑的喜欢用木块木条,做手办的喜欢用锡纸报纸,做陶塑的也喜欢用报纸,这个可以发挥想象,很多硬质半硬质的物体都可以做填充。做的泥塑体量小,不超过30公分的情况下,那不用也可以,架子扎结实点就行。 | 卷尺、软尺、直尺 | 测量数据用,根据你所做物体的大小购置,比如你对着图片做,那就买一把直尺就够了,测量完等比放大缩小即可,如果是对着模型或是真人,那就需要配合卷尺和软尺。 | 刮板/刮片 | 一般是不锈钢的,主要用来给完成后的泥塑刮光用,替代品也很多,比如薄并坚韧的卡片,像是废弃的水卡银行卡会员卡之类的都可以。 |
3.翻模用工具 此类工具仅适应于制作完成有翻模需求的情况下购买,仅练习则不用,这里只介绍最基础的石膏翻制工具。 名称 | 作用 | 石膏 | 普通或高强石膏粉若干。 | 扑克牌/铜片/铝片 | 做翻模插片用,具体操作后边会有讲。也可以用易拉罐剪裁成合适大小。 | 网格布/麻丝 | 加固模具用,也可以用麻绳搓成丝。 | 小盆 | 调制石膏用,有一定韧性最佳,不要太硬也不要太薄,有弹性的小塑料盆方便后期清理,坏了丢了也不心疼。 | 洗洁精/凡士林 | 充当翻模隔离剂。 | 小刀 | 开模、修模用,不能太薄,像是美工刀就不可以,需要一定的厚度和强度。 |
4.书籍视频 ①书籍 基础的泥塑学习书籍有不少,但像我们都很少看,因为学习期间有老师带,做人就请模特,做动物就去动物园,全部现场带着做,压根不用看书,而进阶的一些赏析类观念类的对于初学又用不上,所以关于基础方面我也只能推荐一些美院用的教学书,上边对于制作泥塑的工具和流程会有更详细的配图介绍,我这一篇更多的是对于这些工具和流程的适用性简化,因为很多东西并不实用。 书籍名称 | 作者/出版社 | 《双重基础》具象写实基础 | 霍波洋 | 《泥塑人体》 | 张伟、曹晖 | 《泥塑人像》 | 周思旻、刘家洪 | 《泥塑头胸像》 | 周思旻 | 《雕塑技法:动物雕塑》 | 广西出版社 |
以上书籍基本上都是各大美院泥塑教学书。霍波洋老师的双重基础我个人更推荐一点,因为里边先是讲素描,再结合素描来诠释雕塑的空间,更加直观,有绘画基础的人学起来要容易理解一些。 ②视频 视频方面搜索关键词:美院、国外、雕塑家、泥塑/雕塑制作,各大网络平台都可以。 在观看视频时,要注意重点研究他们是怎么使用工具的、怎么扎架子、怎么上泥、怎么开大型以及怎么做细节。看这些视频要比看一些工艺品或者民间大神的要好,一是制作过程毛病少,更加强调对于基础的诠释;二是制作过程细化,同时基本都会配上每一步的讲解;三是审美上普遍要好一些。 注:到这里关于制作泥塑的基础需要就大概介绍完毕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购买,初学不要贪多,能正常使用就可以了,不喜欢放着丢了也不心疼,网上全部都有卖,下面是制作泥塑的简单流程和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制作流程说来也惭愧,因为我现在主要依赖3d建模制作雕塑,本研期间又是主要做金属、木等材料的,所以泥塑工具我身边确实是不多,能送人都送了,连个雕塑架子都没有,没办法用实体工具给大家讲解,只能说画图简单讲述原理,在此说声抱歉,如果觉得理解费力的话最好还是配合上视频和书籍为佳。 制作一尊泥塑可以用画学院派素描的思维来理解,素描在观察物体完毕后,首先大概估量所绘物体比例,紧接着起大型,铺大块面,然后细化结构分区,细化阴影关系,最后是无限的深入。而对比于雕塑,则是测量物体尺寸、根据尺寸扎好架子、上泥、开大型、细化结构分块、刻画细节、最后是无限的深入。两者非常相似。 一、模特及图片的准备与测量1.图片 自学基本以做图片为主,所以先强调对于图片的要求。 我们以人头像为例,如果这个模特动作摆的足够对称,那我们也至少需要这个模特同一个动作下的两面图,既正视图、侧视图,俗话说就是正脸和侧脸。但这样也只能保证你的脸部可以做的较为准确,头顶后脑勺这些地方就得靠对于结构的了解和想象了。想要把一个模特做的更准确,则需要五面图,既正视图、左右两侧视图、顶视图和背视图。其中,正视图与左右侧视图的细节与结构是最多的,重要性自然最大,要保证这三个视角的图片足够清晰直观。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夸一声tb了,很多图片素材在tb上都能搜到多面图,比如你做一匹马,tb搜马模型,商品介绍里就有多面图,或者说想做动漫形象,那搜对应的手办,图片更加清晰直观,很多连细节都给你拍好了,照着做就是。 2.模特/模型 我们以人像和人体为例,需要用到的基础模型有艺用头骨模型、艺用解剖人像模型、艺用人体肌肉模型等。这些模型的作用是让你了解人体的骨骼肌肉结构、肌肉的形状以及走向,能让你更好的把握形体的形象。如果说做人体,最好还是买一个小的人体肌肉模型,这样对空间形体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图片很多地方理解容易不到位。 3.数据测量 关于数据测量,我们以人头像为例,需要测量的数据有以下几点,数据不必非要精确到毫厘,但整体比例必须把握准确: 头高(颅顶至下巴的距离) | 头宽(颅骨两侧最高点间的距离) | 耳距(两耳间距,以耳洞为基础) | 耳朵的大小及位置(例如,耳朵的长宽高,耳上至头顶的距离、耳下至下颌的距离等) | 两颌骨尖的间距 | 头顶至锁骨窝距离 | 眼距眼高眼宽与眼睛的位置 | 嘴巴的长宽与位置 | 鼻子的长宽高与位置 | 脖子的维度 |
而要测量人体数据,则在人头像的基础上添加以下几点: 整高(头顶至脚底) | 肩宽(两肩高点间距) | 胯宽(胯骨高点的间距,如果太胖没有胯,量肚子的高点就是) | 身体厚度(身体各高点厚度,如胸部高点至背部的距离、腹部高点至背部的距离等) | 胳膊(臂长、维度、每个骨节的长度) | 腿(腿长、维度、每个骨节的长度) | 身体重要部位的维度(胸围、腰围、腹部等) | 手脚(整体长、每个骨节的长宽) |
其实简单看这些数据,就是身体各高点的间距和各骨节的长度。 如果是图片的数据测量,那就很容易进行,测量记录完毕后等比缩放即可。如果是写生实体,那我们就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了。当然也可以测量大概数据,然后像画素描一样凭借直觉、眼力和对结构的了解来调整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