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中国*三友画廊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回复: 2

怎样区分中国画的雅与俗

[复制链接]

38

主题

40

回帖

25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2
发表于 2025-7-17 16: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西省


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常听人说到“匠气”“俗气”等语汇,这属于雅与俗的理论。在古画论里如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中,有“画忌六气”的说法。六气是哪六气呢?
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着花衣花裤,见之令人作呕,也叫庸俗气。
二曰匠气也叫市井气,无笔法墨法,虽工细而无力无韵,如工艺品中的画面非常甜俗。
三曰火气也叫霸悍气,用笔剑拔弩张,似乎苍老,习气纵横,着色艳丽。
四曰草气 就是草率气,急躁求成,油滑草率,笔墨漂浮,粗而不雅。
五曰闺阁气即线条软弱,骨力全无,如妇女描花。
六曰蹴黑气即污胀气,不知理法,无知妄作,远近不分,层次不明。
总而言之,均为“俗气”。按新的含义,都是从审美条件出发的,犯了六气的,最低限度格调不高。《学画浅说》里说:“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市俗气下降,学者慎之。”
“俗”同“雅”是相对的。古画论里,反对俗的同时就提倡“雅”。下面先看看有几种雅:
一、高雅 古淡天真,毫无色相
二、典雅布局有法,行笔有本,有变化而不离规矩
三、隽雅平原疏木,远岫寒沙,笔墨无多,其味无穷
四、和雅神恬气静,躁妄之气,见之顿消
五、大雅集前贤各家之长,自成风度
郑玄《周礼注》:“雅,正也。”文人画论中的所谓“雅”,涉及到画家的艺术风格,并反映画家的思想、意境与审美标准。当年在法国沙龙,徐悲鸿获了奖,老师达昂对他说:我教学生不是为了获奖,我要学生做大事。要有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去迎合某种东西。迎合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俗气。所谓“雅”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人多题几个字,觉得很了不起,自以为很有文化。画家要靠画来讲话,不是随便题几个字就有古意。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对“俗”字的含义,我们仅指“庸俗”而言,绝不指“世俗”,更不指“通俗”。如果平凡的、常见的事情就是俗气的,那吃饭最俗,是俗不可耐了。但吃饭又大有学问,吃饭中有文化。除了生活的必需、生命的延续的需要,还有许多精神内涵的东西,就看我们怎么从日常生活中来体会。当年所谓的文人画家都不接受齐白石,说他的诗是“薛蟠”体,说他没有文化,没有很深奥的道理。在那个时候那些秀才、举人、老爷,甚至一些教授,都不愿和他坐在一起,说他只是个木匠,木匠哪有文化?这实际上是对艺术的本质不了解。齐白石的画是对生活的自然而然的流露,也是他生活理想的感情升华,他就是把平常的东西说出来,非常口语化,非常民间,非常淳朴的语言。事实证明,现在齐白石已经得到大家普遍的承认,他由过去的平常变成现在的高深,由“俗”变成“雅”了。
唐时王维开创了今天的水墨画,并且最早提出“诗中有画”。他的诗能让人感觉出画意。实际上每一张画,只要是好画,它都有诗。我们常说“画要有意境”,意境就是诗。可以理解成小桥流水,轻歌曼舞,也可以理解成史诗、记事诗。还有许多反映生活多画面的东西,不仅仅是云淡风轻。诗本身就是生活精华,画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为作诗而作诗,为作画而作画,就非常做作,非常勉强。不是让观众自然而然地发现,而是特地搞了一种矫揉造作的形式,为了画里面有诗,没诗也要凑几句,以为这就是雅气,实际上酸得很。什么叫“画中有诗”?本身对生活有精华提炼,本身就是一首诗。如果做人俗不可耐,针尖麦芒,斤斤计较,那还能作什么诗?为要作诗特地做出来的东西叫什么诗?平常生活中也有雅俗之分,关键要有自己的文化认识、时代精神。
古代的音乐就有雅、郑之分。论文章风貌时,也以雅为首。刘勰的《文心雕龙》列举八体,首曰:“典雅”。自从文人画兴起之后,雅正、雅淡渐渐成了士大夫的政治态度、处世哲学和人生修养。而“雅”更成为儒家审美标准之一。从事文人画活动的封建文人士大夫们,因其生活爱好、艺术修养和审美理想而形成了一种雅俗观,认为民间画工,皆为俗流,认为“清雅”才符合儒家的冲淡平和,把绘画当成一种闲情逸致,追求一种淡泊、简古、超脱世俗的东西,所以作画是出于“雅兴”,要求作品具有书卷气,始见“清高”、“绝俗”,这当然是由于当时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儒家思想、艺术修养而形成的一种局限性。
我们回忆一下敦煌的艺术,回忆一下唐朝的艺术,回忆一下元代的永乐宫壁画,它们都是色彩非常浓烈的,那为什么我们把它认为是很高雅的艺术而不认为它是俗气的艺术?是因为人们喜欢远的东西,近的东西反而不去接受。但还有近的很多东西,在生活中人们也能接受,比如故宫,那些雕梁画栋,红砖碧瓦,从来就没有人认为那是不好的、俗气的东西。是不是戴上了皇家的色彩就使人觉得高雅了呢?不是的。
罗曼·罗兰说过:艺术的第三忌,是粗制滥造。人们对艺术的高低评价,就如同大浪淘沙,会慢慢沉淀,形成一个真正的标准。如果随意性地点点刷刷,就认为是了不起的艺术了,那就成了最俗的东西了。千篇一律、重复别人的作品、重复自己的作品,甚至醉心于权势名利,那当然就是俗气了。
清代画论里还提到过三种“雅气”:其一庙堂气,气势磅礴,落落大方,庄严肃穆者;其二书卷气,恬淡冲和,清高绝俗者;其三山林气,出世脱俗、不食人间烟火者。当然,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艺术都是反映当代精神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和代表精神。
艺术的雅与俗从根本上来讲,要有自己的语言,要有独创性。任何艺术都是对生活精华的提炼,并且能够与众不同。画不同于诗歌,诗歌不同于历史,历史不同于文学,不同的门类有不同的特点,是根据个人的体会创作出来的。如何把前人的成功基础与当今时代社会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东西,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而且这种语言不能平庸,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重复,这时的你,就离“大雅”很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40

回帖

25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2
 楼主| 发表于 2025-7-17 16: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省


唐寅《双清图》
艺术家陈丹青曾放豪言:“中国水墨画是全世界最好的画。”作为世界独有的一支特色画派,中国水墨画为我们的很多画家挣足了光彩。我国的很多画家,为什么都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称为“水墨画家”?
如果在德国,他们可能被称作“新表现主义画家”,若在意大利,可能被称作“新绘画画家”。而我们,更愿意用“国画”“水墨”这样的话题来谈论它。反观西方,我们从没见过,有哪一群西方人谈论一组创作,关键词是“油画”的。这是因为,仅仅围绕“水墨”两个字,一系列的学问就已经涌上来,粗看不以为意,其实大有来头和讲究。
水墨画的渊源是文人,是中国文化私人教养的竞赛,闲情逸致是戏笔,几百年历史,这一路西方没有;初谈水墨,各种涉及美学、美术史的理论浩如烟海,没法一概论完,你必须查过大量相关文献,才能对它初步有个了解,而西方的油画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国水墨画,你若参与品评,那么只在文化渊源上,就已颇有滋味。
中国水墨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人理解,有人认为它没有西洋油画的写实和细腻,但其实恰恰是这些外行人眼中的“缺点”成就了中国水墨画的独特之处:气韵生动、以形写神。
齐白石《荷塘游鱼》
中国水墨画,妙就妙在它不靠一五一十的写生,照样把人物事物画得十分传情。譬如曾鲸,他画王时敏和王鉴,画他年轻时的肖像,非常传神,但根本不是写生,尤其不是美术学院那套写生。就算写生,绘画可以有一千种写生的办法,绝不仅仅是沙龙学院那一套。
又譬如王本杰画山水,所用的基本元素很简单,但经过皴擦点染,用他自己的符号加以组合,的确能够建构大格局、大山水。因此我们看王本杰的画,总能意会出其中的意绪繁谐、情致绵渺,而写实画,是万万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陈丹青老师在看过世界各国的艺术之后,断然说了一句:“不要相信‘素描是基础’这句话,中国画的没落将从素描教学开始。”
写实绝非素描首创,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埃及人和印度人就可以把万物描摹得很像。素描只是文艺复兴时期从意大利萌生的一种绘画方式,之后延续了几百年,自十八世纪成为学院系统,再传到苏联,继而传到中国,衍生成业内一次“灾难性”的震动。
朱葆慈《临唐寅梅石》
以西方美术的水墨写生为入门,将断送东方水墨的生命。中国古代画家没有一个人学过西方素描,齐白石如此,张大千亦如是。中国画是从一根线开始,从一个眼睛开始,从一个局部开始,这和西方绘画法则绝不相符,以西方法则套中国绘画,也不符合东方的审美规则。
西方素描是焦点透视,中国画是多点透视;西方素描是写型,中国画是写神。拿西方的素描写生法则打底子,叫你用中国毛笔画素描,毛笔和线条的表现力就完全没有了,中国画的写神就失落了。
每个接受西方艺术熏陶的中国画家,都不该怀疑中国绘画传统;每个喜爱西方艺术的中国人,同样也不该丢失东方审美。在中与西之间,我们提倡一个平衡点,才能让当代中国水墨画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谢谢阅读,一起分享艺术和生活的喜悦
免责声明:转自国画基础学堂

我要说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40

回帖

25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2
 楼主| 发表于 2025-7-17 16: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省


宋或元 佚名 春山行旅
山水画好描绘生命的停顿状态,如“山居”,如“待渡”,如“空亭”。“山居”是对生命停顿状态的具体表现。倪瓒曾题钱选《浮玉山居图》曰:
何人西上道场山,
山自白云僧自闲。
至人不与物俱化,
往往超出乎两间。
洗心观妙退藏密,
阅世千年如一日。
山居是一种无干扰的生活状态,正如诗中所言“山自白云僧自闲”,在俗世中人如困在樊笼中的鸟,只有离开了尘世喧嚣,心灵才有安顿的可能。取清泉烹苦茗,拾松枝煮麦饭,柴门不为谁设,请息交以绝游,看云卷云舒能使人忘记历日。
清 石涛 山水清音图轴
宋人罗大经曾撰文描写山居生活时这样说:
傍晚我散步归来倚在柴门上看夕阳西下,那暮光是紫绿万状而又瞬息万变的,沉浸在令人目眩神迷的暮光里我忘却了时间的存在,直到听到牧童归来的笛声,才看见月亮已经印在溪水里。
他感叹唐子西的那两句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写得太妙,他批评那些终日奔波于名利的人是无法感受到这“山静日长”的好处的。的确,“山静日长”是一种在静寂的山居生活中才有的独特体验。
在名利场中人们如轴轮般不停地转动,快得看不清周遭甚至是自己,只有让转轴慢下来,让心灵安顿下来,那些曾经被掠过的幻影才会变得清晰。
清 石涛 坐看云起图
老子说: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他哪里是真的昏昏,他不过是不追随世俗的步伐,看似无目的,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晰。熙熙攘攘的人群皆为利益往来,他们无法停下来反思生命的意义,所以他们的生命是忙乱而又浅薄的,只有如老子一般停下来的人才能认清生活的本质,使生命变得深厚。
陈少梅 松溪高逸图
山居生活还促使古代文人形成了“千年一日”的时间观。陆游有句“山居剩得舒长日”,在山居生活中时间像被延展了一般变得绵长,并且可以被控制。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山静日长”不仅超越了时间的尺度,也突破了生命的止尽。所以,倪瓒说:
至人不与物俱化,
往往超出乎两间。
山水画追求静,因为静能超越时间,能突破生命,而停顿即静,山居即停顿。
清 钱杜 东坡诗意图
“待渡”亦蕴涵了文人画家对生命停顿的渴望。看郭熙的《秋江待渡图》,水色朦胧,蓬断草枯,远山纠纷,风悲日曛。舟未至,人在江口,面对一江天水,此刻最易引人深思。望大河浩浩东去不知疲歇,不禁让人感慨“逝者如斯”;舟在江湖,如蜉蝣寄身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怎能不哀“吾身之须臾”?生命的脆弱,时间的疾走,似乎是人摆脱不了的命运,如何才能逃离时间的驱使,超越生命的意义呢?
明 沈周 辋川诗意图
坡仙说: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以动观世界,万物自然是变化的,月有阴晴圆缺,势有此消彼长,时间总是以使万物变化的方式来昭示它的存在,可是如果试着停下来,以静观世界,不将时间当成一种存在物,不去分析它,不去认识它,试着忘却它,只沉浸在精神的畅游中,那么就有可能不被时间牵绊。时间像水,人寄身于舟,舟浮游于水,就必定随波逐流,只有上岸才能摆脱不安的命运。
陈少梅 松崖孤舟
所以,在山水画中那些待渡的人从来不是焦虑的,他们或凭栏而立,或临江而坐,享受着这停顿带来的安宁。在岸上的人好像走到了生命之外一般,这时的所见、所思是最真实的。离山乃见山,执水岂知水,旁观者将生活看得更加清晰。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那对古人而言最为熟悉的出行便是买舟而下,待渡是旅行中的停顿,生命需要这样的停顿。
清 恽寿平 秋山雨过图
“空亭”是文人画家对停顿愿望最直接的表达,亦是山水画对生命停顿最抽象的呈现。《释名》曰:
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在旅途中,停顿的状态也许最容易被人忽视,可是那才是重要的,有谁不是停下来才看到美丽风景的呢?
元 倪瓒 乐圃山居图
虽然在古代建筑中,亭没有被规定过必须设在哪里,可是只要去过名川大山,就会发现亭的所在往往都是风光最美处。
王羲之在“兰亭”看到的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又因为这亭空无一物所以他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即使无丝竹管弦之盛也足以畅叙幽情。
欧阳修在“醉翁亭”里看到的是“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所以他颓然 乎其间,醉也。
宋 米友仁 姚山秋霁图
苏轼更直白地说,在“东山之麓”得“异境”,遂作“放鹤亭”。将亭设在风光最美处,请旅途中的人停下欣赏美景,这不正是“亭”之于人的意义 所在吗?苏子美罢官无所归,扁舟吴中,得古吴越国贵戚旧园,造“沧浪亭”于内,仰啸浩歌其上,才使悲而不化的心情沃然有得。他反思,从前沉溺于名利场每天计较得失的生活是多么愚笨啊!他庆幸,因为被罢免才得到了“沧浪亭”,“沧浪亭”使他摆脱了名利的诱惑,找到了生命的真谛。由此可见,“亭”于人的意义是 多么重大。
元 倪瓒 1364年作 桐露轩为约斋写山水轴
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
挑剔的倪瓒惜墨如金却偏偏喜好用空亭来点缀他理想中的山水,这喜好绝不是无意识的。他追求的是纯粹、无干扰的世界,所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空亭正是他与天地沟通的平台。
元 倪瓒 1364年作 南渚图
曾听到有人问,为什么倪瓒只画亭子不画人?这问题看似外行,却值得深究。中国的建筑不仅仅是为了让人安居立命,更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人体验天地之美。尤其是亭子,四面无墙,所以气畅脉通;空无一物,所以给了人最大的视觉自由。
云林深谙此道,所以钟情空亭。正如坡仙所言:
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亭为人提供了一片遮风避雨之地,又无碍于人的清净。它不仅是灵气吐纳的交点,也是诗人的精神集聚之所。他是太古遗民,世俗和时间是他所不屑的。他唯道集虚,淡薄之志都在这空亭之中,并且他要创造一个虚空的灵境,所以连自己也轻轻抹去。若亭有人毕竟还在俗世之中,亭下无人才可忘却地域年岁。在云林山水中,“亭”超越了它的本来意义,成为文人的精神象征和追求生命停顿的符号。
元 倪瓒 江亭山色图

我要说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写生中国*三友画廊论坛

GMT+8, 2025-8-28 05:44 , Processed in 0.11652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