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这个问题我可就精神了 全文5000字,配图27张,我不仅把如何欣赏莫奈的画方法告诉你,还把一部分绘画史、印象派为何会诞生,莫奈的一生转折点告诉了你.我可以肯定的说,看完我的回答,会让你欣赏莫奈作品的角度产生截然不同的变化,保证你完涨知识。 我知道5000字有点多,但是不能再少了,看完这篇回答,你对美术史的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耐心看完。 是一名学习绘画接近三十年的绘画老师,教了近一万名学生,他们现在也从事着绘画相关的工作,同时有很多是绘画爱好者。 我在知乎绘画领域总共获得了 - 183,264 次赞同
- 78,324 次喜欢,
- 397,949 次收藏
各位看看可怜的点赞收藏比吧, 如果觉得不错可以点赞,收藏,喜欢 干货不易,谢谢 您的支持是我更新干货的最大动力!
先说一下文章的行文目录 1、在莫奈之前的绘画注重什么? 2、印象派诞生的时代背景? 3、不同时期莫奈的作品特点?
在此之前的画注重什么? 1、形 吉内薇拉 班琪 列奥纳多达芬奇 意大利 如果你研究过人体结构,你会发现此时的画家已经可以接近完美的刻画出人物和事物的准确结构了 不论是结构还是透视关系,都是非常好的。这也侧面的意味着,造型能力的发展暂时遇到了瓶颈,如果在往里深入的研究,还想提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开始“卷”了。 2、颜色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艺术家开始尝试研究色彩关系,他们开始运用冷暖色调来体现出不同的绘画氛围。 上面这幅 抱着独角兽的年轻女子肖像 拉斐尔桑西 1506年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整幅画面的前景和中景部分使用的暖色调,给人呈现的感受更加温馨。 画面的远景天空部分使用的是冷色调。 冷暖对比会让画面更加的丰富,且有层次感 (图片是我在自己手里的拉斐尔手稿中拍摄的,图书效果会更加明显)此时的画家开始注意到画面中光与色彩的关系,很多时候去尝试绘制自然光,但是画面中光的变化,更多是为了体现出画面中的主题,是为了画面的主题服务。 而且此时的色调和冷暖关系,相对要简单很多,只是一些基础性的色调关系。
3、主题提到西方绘画的主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教堂、宗教、贵族、肖像画?

圣母子与圣安妮圣母子与圣安妮 画中描绘的人物主体是圣安妮、圣母玛利亚、婴儿耶稣 那时候的绘画多是为了主题服务,

《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Napoléon au col duSaint-Bernard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Napoléon au col duSaint-Bernard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 就像是一个命题作文一样 我给你一个主题,你给我画,或者我给你一个范围你给我画。 总之绘画的主题要有其“意义”。 如果觉得不错,可以点赞,收藏 您的支持是我更新干货的最大动力!如果你想零基础学画画可以关注我的公众:画学 印象派诞生的时代背景如果说之前的三个部分是普遍,那接下来的时代背景就是,促使印象派诞生的导火索。 1、19世纪的欧洲,已经开始工 业 格 命,生产力和新技术的诞生,让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度,人们生活开始富裕,诞生了很多小的资产阶级,此时的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
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就开始追求更新奇的事物,传统的那一套艺术,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胃口。 2、这个时期又发明出来了一个新的产品。 相机诞生了 相机的诞生,意味着以前的写实绘画,失去了以往的稀缺性,而且造型绘画已经越来越卷,卷也卷不出什么太多的新花样了(但此时还没有出现超写实绘画)
是不是有一点像今天的世界 对于部分人来讲,写实绘画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了,毕竟相机和手机的普及,只是追求像,那相机要方便的多。
3、大家家里有没有挂画? 有挂的画的朋友家里,挂的是人物肖像还是风景画呢? 是不是风景画多一些?
在19世纪之前的绘画,大多数绘画中都会有一个元素“人” 肖像画里一定会有人,哪怕当时少有的风景画,风景也仅仅是背景和衬托而已。 很少有单一的风景。
19世纪,很多家庭富裕了起来,艺术也走入了,一些百姓家中,单一的风景画,可以挂上墙上,烘托家庭氛围和装饰的好东西。
结合上述三点因素,一个新的绘画风格就需要诞生了。 那时候学院派可是一个绘画届的权威存在,知名的绘画展览,还是决定绘画风向的机构,都是学院派在控制。
学院派根本看不上莫奈和他朋友的作品,所以他们连进入参加展览的资格都没有。 1847 年,莫奈和他的朋友们共有有31位画家参展自行举办了一场官方展览,展览地点设在了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 因为这件事,当时的一位记者对莫奈的一幅作品《日出·印象》开始嘲讽,文章中称这次展览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日出印象》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Impression, soleil levant《日出印象》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 妥了,原本莫奈和他们们的绘画风格还没有一个名字,这回反倒被一个嘲讽者给命名了。 浮世绘对印象派的影响19 世纪中后期,商货的流通,日本的瓷器和茶叶被进口到欧洲大陆,这些瓷器和茶叶包装上都印有日本浮世绘的画作,后来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又有许多浮世绘进入法国。
印象派的画家们也受到浮世绘色彩和构图的视觉冲击,开始研究浮世绘的特点从中汲取养料,并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上述是印象派的诞生背景和时代因素,相信看到这里,各位对印象派的感受已经要比之前更加立体了。 接下来所讲的,我们来深入的理解印象派的作品,以及莫奈的一生,因为莫奈不同时期的作品,也是截然不同的。
印象派画的特点如果一定要总结几点印象派那就是 - 快速
- 不同时间光的变化
- 色彩
- 自然景观(虽然也有人物,但是少)
印象派顾名思义,以短暂快速的印象来绘制。 什么意思呢? 提到清晨大家感觉到的是什么颜色?  是不是类似,暖色调中带着微微的冷色调,阳光虽然温暖,但并不炎热,空气也是比较清新的。
提到黄昏大家想到什么颜色?  焦黄的色日光中,从黄色里透出着红色,将日光前的物体,显得颜色发的暗沉。
这就是印象派追求的时间与颜色。 对于印象派来说时间的区分更加细致 同一个场景大概15分钟,就会有一种新的颜色。 而且这种颜色并不是纯主观的,其实也是相对客观的,但只不过没有经过专业色彩训练的人,看到的颜色并没有那么明显。
如果你想欣赏印象派的作品,我还是希望你可以先锻炼一段时间颜色对色彩的敏感度,再去观看,这样你的感受会强烈很多。
这几个场景是我一天中间隔两个小时拍摄的,图片没有经过修图,原图直出,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如果肉眼直接去观察,效果会更加的明显  大家可以看一下,不同时间段,阳光照射程度不同 天空和树木的颜色,都是不同的  我把画面中的主要色调提取出来,大家可以看一下 不同颜色的搭配,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所以大家在看莫奈的作品时候会发现,它总是将同一个地方的场景,画出几十张不同颜色。 这些其实就是他在每天不同时间段画的。  上文提到颜色变化受光的影响,变化的时间很快,留给画家绘制的时间很短暂。 所以印象派的画,很少能看到形非常考究准确的,印象派侧重的是感受和色彩。如果觉得不错,可以点赞,收藏 您的支持是我更新干货的最大动力!如果你想零基础学画画可以关注我的公众:画学
当然如果实在是时间太短没有画完也是有办法可以继续画的 比如今天我们10:15到-10:30绘画,十五分钟没有画完 明天我们10:15到-10:30再来绘画,只要天气情况和前一天近似,颜色一般相差不会太大,但如果今天是晴天,明天是阴天,那这个方法就行不通了。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 这正好和我们最开始提到文艺复兴时期,追求准确的造型,以人物为主的肖像画,是截然不同的。 印象派追求的是大自然,走出画室,去感受大自然的颜色。
接下里我们走入莫奈的一生,看看不同时期的他对于印象派的变化 毕竟人总会成长的,同一个人20岁时候的思考和40岁时候的思考,一定是有变化的  莫奈出生于1840年11月14日
下面这幅画是莫奈26岁时候画的《花园中的女人》  此时的绘画中,还是有很多传统的绘画元素,虽然有明暗变化,但还是以形为主体,画面中的光没有从形中脱离出来,如果一定严格的说,这幅画并不属于印象派画作。 转折点1872 年所绘制的《巴黎新桥》是莫奈印象派的转折点 这一年的莫奈32岁  如果按照今天的评判来说,这幅画中充满了“高级灰” 这个场景是一个阴雨天,阴雨天的阳光被乌云所遮挡,所以颜色并不鲜明,莫奈使用的是单色,而且人物并不具体,只是一个大概的形状, 如果你仔细观察,在不同位置人物的影子颜色都是不同的。 这一点其实和普通人的思考是不同的,对于很多没有绘画基础的眼中,影子的颜色就是统一的黑色,浅一些的影子是灰色,但不会想到影子也是有颜色的。
莫奈对于色彩的理解是不同的
1875年对于莫奈和他妻子是一个不开心的一年 这一年他的妻子卡米尔身患绝症,莫奈35岁 同年莫奈创作出了《撑洋伞的女人》 也许很多人没有看过莫奈的日出或者稻草堆 但这幅画很多人应该都见过,尤其在问到大家最喜欢的一幅画是什么的问题中 这幅画经常会被人推荐  这幅作品中的人物轮廓并不分明,甚至有些地方的人物和背景混为一起,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时候莫奈对于轮廓的理解不到位或者技术水平不够 但这幅画和九年前《花园中的女人》是有很多相似地方的  《花园中的女人》人物轮廓非常清晰,人物身上的色彩过渡渐变效果明显 但反观《撑洋伞的女人》  在冷色调中有暖色调的阴影,天空中的颜色有些地方是蓝色,有些是绿色,有些事黄色 画面前侧的草地中,绿色,红色,蓝色,褐色都有存在 左侧草地是冷色调,右侧草地是暖色调 此时的莫奈对色彩的理解和九年前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 不同颜色之间的重叠,挤压让画面的笔触干和层次感非常强烈。 和之前时代的绘画作品中感受到的情绪是不同的
妻子去世 1879 年,莫奈的妻子卡米尔病危《卡蜜尔之死》,这一年莫奈39岁
这幅画面颜色相对少一些,多为灰紫色和灰蓝色,笔触要凌乱很多。 画面中的光源比较微弱,从这幅画面中能感受到莫奈对于妻子生命的消逝 是一种无力的感受。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由于颜料比较贵,莫奈的前半身并不富裕,此时的他也没有钱买得起暖色的颜料了。
后来莫奈遇到了他的投资人杜兰胡,从此莫奈的生活富裕了。 莫奈非常喜欢吉维尼,吉维尼有广阔的田地,  在这里莫奈创作出了二十几幅《干草堆》 2019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 莫奈的《干草堆》以4500万美元起拍,经过一番喊价后,  这幅画最终以1.1亿美元(含佣金)成交,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7.6亿元  这一系列绘制时间比较长 从1890年画到了1893年,这一年的莫奈53岁 这一系列可以看出不同季节时间段,同一主体 颜色变化却大不相同。 几乎在同一时间段,莫奈还在另外一个地方进行了长期绘制  1892 年—1894 年绘制的《鲁昂大教堂》 相比于之前的《干草堆》来说,虽然《鲁昂大教堂》知名度好像并没有对方高 但我个人非常喜欢《鲁昂大教堂》的颜色,莫奈把光的运用和表现发挥到了极致,实在是太美了。 《鲁昂大教堂》的形状并不是非常的精准,有些地方也是模糊不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莫奈对于形是没有要求的, 如果你有造型基础的话,你会发现《鲁昂大教堂》的造型还是很准确的,只是相对于特别注重造型的绘画来说会弱一些。 绘画中的造型能力,还是一个必要基础的。
莫奈人中的的三个转折身患白内障由于莫奈对于光的追逐非常执着,经常看光线强烈的地方导致眼睛视力开始下滑,1905年,正式确诊为白内障,这一年的莫奈65岁。 由于莫奈年轻时候不断的追寻着光作画,莫奈的眼睛长时间承受着阳光的刺激,让年老的莫奈视力不断下滑, 白内障的症状是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导致视物模糊。 画家得白内障,类似于音乐家贝多芬失聪 1899年《日本桥》 这个时期的莫奈靠的不是光,而是对色彩的主观感觉。 他开始尽量感知色彩,后期莫奈从视觉上的感觉转变为心灵的上感应  1919年《日本桥》 两幅画间隔20年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莫奈此时的视觉对于光影和形状的感知能力和之前是截然不同的。
纵观莫奈的一生,其他他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欣赏角度是不同的, 如果各位不把莫奈的一生变化和美术史的变化串联起来 只是单一角度欣赏莫奈的作品,是感受不到什么的。
莫奈的一生是非常喜欢绘画的,从无名小卒的坚持,到生活的没落,再到后期的白内障时期,他都在追求绘画,而且他对于绘画的理解,始终是变化的。
写在最后,对于一些不是很喜欢造型(通俗来讲画的像)的同学,印象派可以好好去了解一下,这方面应该你会喜欢。 想深入学习印象派的同学,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两点, 1、临摹练习印象派的画作。 2、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写生,如果你只是在房间内去临摹,或者画照片风景,那你永远体会不到印象派的真正精髓。
如果各位想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我非常推荐大家去看原作,世界级名画是全球巡回展览的,虽然买画册也是一种选择,但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 我这些年收集了上百本画册,有些是纯原版的,价格数千元的也不占少数,但是欣赏体验和原画始终是不同的,如果各位有机会,一定要去展览馆,好好欣赏一下原作的风采。 如果觉得不错,可以点赞,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