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中国*三友画廊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回复: 5

现代艺术入门——印象派(7)梵高:天才与疯子

[复制链接]

38

主题

40

回帖

25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2
发表于 2025-7-16 20: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爱的弟弟,谢谢你寄来的贴心的信和五十法郎。想写的事情本来很多,可是我想没有用了……我为我的事业豁出了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这是梵高自杀后的第二天,从他口袋里发现的一封写给他弟弟的信,当时的梵高只有37岁。
今天跟大家聊聊这位一半天才一半是疯子的艺术家梵高,其实把梵高放到印象派是有些勉强,他更多的是受印象派启发,他的创作比印象派更随心所欲。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在谈到他的创作时,他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这是伟大艺术家的觉悟·········
梵高可能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艺术家,他的天价作品和生活中的精彩故事,一直被广泛流传。很少有人知道,梵高其实是从27岁才开始学画画的,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一直到他自杀仅仅只有10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他创作了2000多幅画,但在当时却无人问津,梵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红色葡萄园》,在当时卖了400法郎。
对梵高有重要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一直支持他艺术家梦想的弟弟,另外一个就是他的好朋友高更。艺术家有好朋友其实不容易,尤其他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艺术家。
梵高曾说过,高更是他唯一欣赏的画家。两个人虽然关系不错,但是在创作理念上经常有分歧,1888年,高更到法国南方小城去探望梵高,两个人见面非常亲密,但是一聊到艺术马上开战,高更认为绘画应该只画眼睛看见的东西,而梵高则认为可以适当地加入自己的想象。僵持不下,高更愤然离去,梵高觉得自己没有被朋友理解,气急败坏,第二天就割了自己的耳朵。梵高割了耳朵后,精神彻底进入扭曲状态,从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来。悲伤充斥着梵·高的心,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他经常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失去意识,甚至还喝掉过一桶油画颜料。
1890年,梵高终于忍受不了这种折磨,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铸造了不朽的传奇,他用主观意识对事物的再塑造,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
梵高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梵高最终也没有等到这个人,但历史会把他铭记。


《满天星斗下的罗纳河》 1888 文森特·梵高

《向日葵》 1888 文森特·梵高

《夜间咖啡馆》 1888 文森特·梵高

《寝室》 1888 文森特·梵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40

回帖

25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2
 楼主| 发表于 2025-7-16 20: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导语:画家梵高和他的向日葵,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既然他这么有名,那么他的画到底厉害在哪里?是不是很好奇呢,今天就让老王先生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1. 印象主义始末
梵高真正走上艺术之路是1880年,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当属印象主义画派。印象主义追求光线和色彩,将西方艺术从顽固的强调轮廓、明暗的学院派中拯救了出来。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波西米亚女孩》(1890)


莫奈《印象·日出》(1872)
以上两幅作品,第一幅《波西米亚女孩》即是当时学院派推崇的画法,第二幅《印象·日出》是莫奈的印象主义风格。
《波西米亚女孩》注重明暗、轮廓,色彩温和、中规中矩;而《印象·日出》就不一样了,它的目标就是将光线用色彩画出来,轮廓、明暗这些东西,不重要的。毕竟印象主义在反叛中诞生。
到1885年左右,历经八届展览的印象派开始走向衰落,修拉开创的新印象主义诞生了。他们信仰色彩科学,创作出点彩画。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1886)
上色时,色彩并非提前在调色板上调好,而是将几种纯色斑点并列在画布上,近看是无数的小斑点密密麻麻,但是远看,这些不同颜色的细小斑点在视网膜上混合,形成新的绚烂的色彩。
1890年左右,在新印象主义很快被大家“看腻”之后,多种“主观艺术”萌芽,披着印象主义的外衣出现,这就是后印象主义。他们保留了印象主义的光和色,但是更强调画家自身的情感表达。代表人物就包括我们的文森特·梵高,还有保罗·高更、保罗·塞尚。梵高死于1890年,上帝没让他活到后印象主义风靡的那一刻。
2. 科学的色彩
梵高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其画作自然是对印象主义的传承。其实在梵高仅有10年的艺术生涯里(1880~1890),前5年基本坚守的是他在家乡埃滕形成的黑暗乡村画风,在1885年,梵高才彻底拥抱了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的特点我们刚刚已经讲过,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画出光线”,他们的色彩搭配当然不是瞎弄,都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主要的理论包括:
1. 三原色理论:红、黄、蓝为三原色,可以通过混合,调配成任何其他颜色;2. 补色理论:原色在色相环中相对立的颜色称为它的补色,比如红色的互补色是绿色,黄色的互补色是紫色,蓝色的互补色为橙色。原色与其补色放在一起时,格外赏心悦目。

色相环
梵高的印象主义画作充斥着补色理论,1886年他在巴黎的蒙马特住处,创作了一系列的鲜花:绿色瓶子里的红菖蒲,蓝色背景中橙色锦紫苏,紫菀与黄色的鼠尾草


梵高《插着红菖蒲的花瓶》(1886)


梵高《花盆中的锦紫苏》(1886)


梵高《插着紫菀和草夹竹桃的花瓶》(1886)

3. 疯狂的厚涂
梵高作画时,经常会疯狂地使用厚涂法。梵高曾经在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据他的同学回忆:
“有天早上,文森特来上油画课,穿着一件蓝色的罩衫。他开始疯狂作画,速度很快,把同学们都惊呆了。他在画布上涂满了厚厚的颜料,颜料从画板上流淌下来,滴落在地板上。”
他似乎要将自己疯狂的情绪发泄到画中一样,下面是《星夜》的局部放大图:


梵高《星夜(局部)》(1889)
浓重的画面质感不言而喻。再感受下《海边的渔船》局部:



梵高《海边的渔船(局部)》(1888)厚涂法开创者绝非梵高,17世纪鲁本斯等诸多画家皆有使用,只不过他们往往用它来表现画作中的某些局部特征。而梵高却是将这种技法发扬光大之人,以期望获得更强的质感和视觉冲击力。
4. 运动着的曲线
梵高的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创性地使用弯曲的线条和形状,来表现运动的状态。这一点在他后期(1888~1890)的很多画中体现地极其明显,比如《海边的渔船》、《丝柏》系列、《星夜》。


梵高《海边的渔船》(1888)
梵高使用了很多粗犷的弯曲的线条,用来表现海浪的翻涌,动感十足。他发现了这种技巧后,开始投身于丝柏的描绘。



梵高《两棵丝柏》(1889)
一条又一条夸张的弯曲彩色线条,组成了浑厚茂盛的丝柏树、组成了杂乱无章的草丛、组成了远处绵延不绝的山峰、组成了浩瀚无垠的海浪般天空。
梵高将这种技法发挥到极致时,《星夜》诞生了:



梵高《星夜》(1889)
弯曲的线条开始夸张地变了形,在天空中翻卷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旋涡。漩涡之中的星光、月光闪闪发亮、熠熠生辉。
作这幅画时他已经进了精神病院,那段时间他的癫痫反复发作。

5. 主观的情绪
最重要的一点是,梵高的最杰出的一些画作,并不是对现实直接描绘,而是主要表现自身的情感。这也是他最厉害的地方所在,于是他作为“后印象派”杰出的代表人之一。后印象主义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开端。
梵高的《吃土豆的人》就有这种表现的迹象。


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
这幅画时梵高在荷兰家乡所画,画面描绘的是农民一家人吃煮熟土豆的场景。当时的梵高自诩为“农民画家”,对乡村生活情有独钟。
画面左侧,一对夫妻正在彬彬有礼地分享着煮熟的土豆;右侧,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妪正在为大家倒咖啡;而在桌子后面,一个农夫将盛好土豆的小碗递给母亲;画面中央,背对着我们的孩子,顺从地等待着。
这幅画面并不是梵高亲眼所见,而是他看到“情人”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完饭,受到感触画下的。既是想象,因此他有了很多发挥的空间。
梵高将这些农民安放在黑暗之中,仅仅用房顶上吊下来的油灯来照明,明亮的灯光和昏暗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将各种色调精心混合,调制出几种“阴森森”的色调。为了强调小屋的幽闭恐怖,他降低了天花板的高度,并将两侧视野之外的一些细节(镜子、时钟、画作、鞋、水壶等)挤入画中。
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表现农民生活的贫苦和卑微。
在《向日葵》的系列里面,你也能够感受到一些情绪。


梵高《两朵向日葵》(1887)


梵高《四朵向日葵》(1887)
为什么这些盛开的向日葵被折断,然后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如果你能看出“遗弃”与“绝望”,你就真懂他了。
那个夏天,弟弟提奥向一个女人求婚,这对梵高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弟弟的结婚很可能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抛弃。梵高一辈子与弟弟惺惺相惜,十分亲密,他性格暴躁固执,几乎与所有人都合不来,除了弟弟。被抛弃的恐惧笼罩着他,他向铃鼓咖啡厅老板娘求婚,结果被痛打了一顿。
可怜的他,望着庭院里盛开的向日葵,看到了“遗弃”与“绝望”,于是画下了几朵折断的向日葵。
那副大名鼎鼎的《麦田上的群鸦》,也是充满了阴郁的情绪。



梵高《麦田上的群鸦》(1890)
当时弟弟提奥已经结婚,梵高与弟媳之间产生了一些摩擦。弟弟的事业不太顺利,一方面要养妻育子,另一方面还要资助这个“一事无成”的哥哥。梵高一直靠弟弟的“不菲”的接济生活,这让弟媳很不满意。梵高也抱怨弟媳不懂事。在一次不欢而散的聚会之后,梵高望着奥威尔远处的麦田,内心充满阴郁,他画下了这幅《麦田上的群鸦》。
6. 结语
所以,梵高的画好的地方主要在于:首先是对印象主义光线与色彩的传承,其次是浓重的厚涂,然后用夸张的曲线和形状表现运动的状态,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表现画家的情感。
梵高作为后印象派艺术的代表,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画作深深影响到后世的现代艺术,包括表现主义和野兽派。表现主义大师蒙克,受到梵高作品的启发,创作出著名的《呐喊》。


蒙克《呐喊》(1893)
蒙克扯去了梵高印象主义的外衣,将情绪更为夸张地表现出来。

我要说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40

回帖

25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2
 楼主| 发表于 2025-7-16 20: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世界上最被人熟知的画家之一,提起梵高你会想到什么?他的著名画作《星夜》、割耳朵、穷困潦倒、自杀……然后感叹一句:天才艺术家都是疯子!但也许我们都误解他了,他对绘画的热爱非常纯粹,画画也很用功,对劳动者和大自然有着无比的热情,他的内心积极、温暖、明亮。我们从花艺的视角看梵高,会看到些什么呢?


梵高的一生和大多数有名的画家一样,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还不算什么,对画家来说画笔和颜料都买不起才是最悲催的,还好有画商弟弟提奥经常接济他,并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
梵高对绘画有一种偏执的热爱,并坚信自己的画会受人欢迎,然而他在世时只卖出了一幅画。他大步向前,将时代远远甩在后面,直到19世纪末期,世界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革新,他的画才被人接受并受到追捧,而这时,梵高已经去世47年了。
▲1888年 红色葡萄园(梵高在世时卖出的唯一一幅画)
梵高对于感情也很偏执,但最终爱情和友情都会离他而去。
接下来是八卦时间。
梵高在伦敦工作时,对房东的女儿尤金尼亚一见钟情,虽然受到尤金尼亚的反感,他却仍然坚持不懈地表达自己的爱意,直到看到尤金尼亚和一名男子热吻,梵高深受打击,无心工作,最终被辞退,离开了伦敦。
1881年,回家探亲的梵高,被成熟大方的表姐所俘虏,同样遭到无情的拒绝。在海牙学习画画时,他认识了曾做过妓女的西恩,两人非常投机,但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再加上生活拮据,梵高把大部分钱都花在了颜料上,两人开始争吵不断,并最终分道扬镳。1888年,梵高前往法国南部阿尔,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孤独的梵高邀请好友高更前来,却因为绘画上的不同观点经常争吵,在一次争吵中,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送给了附近的一名妓女,高更也离开了。
▲1889年 绑绷带的自画像
梵高自学画画时已经接近30岁,天才离不开努力和坚持,他不断地画素描,同时学习研究颜色、光影、透视、构图、基调和解剖学,“如果想要画一幅有三个裁缝的画,你得画过大约九十个裁缝,才能水到渠成。”所以天才并不是我们想像的生来就下笔如有神,这些练习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才能随心所欲地画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1880~1885年间,除了继续大量练习素描外,梵高开始画水彩和油画。这一时期梵高用色深沉厚实,多用棕色、褐色、墨绿,但他不喜欢用黑色和白色,因为“自然之中没有纯粹的黑色,和白色一样,它存在于所有颜色之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灰度色调纷呈、强度各异”。(五彩斑斓的黑和五光十色的白?)
▲1883年 荷兰的花床
▲1885年 有白杨树的小路
梵高和他的偶像米勒一样对乡村生活和劳动者怀有真诚的敬意,他用画笔描绘了农民、矿工、挖土豆工、挖煤工等众多社会底层人民。
▲1885年 吃土豆的人
1885年受到日本浮世绘影响以及1886年3月来到巴黎,接触了印象派,梵高的画开始变得明亮、色彩丰富。因为早期付出的努力,他的画技日益成熟,从本能的发挥到达了理性的创造。
▲1887年 开花的梅子树(浮世绘)

1886~1887年,梵高画了很多插花作品,颜色比早期鲜艳了很多,配色大胆而和谐。
▲1886年 桌上的紫罗兰花篮
▲1886年 康乃馨和其他花卉
▲1886年 有剑兰和翠菊的花瓶
▲1886年 菊花和其他花卉
▲1886年 红色罂粟花
▲1887年 贝母花
▲1887年 雏菊和秋牡丹
1888年2月,梵高来到位于普罗旺斯阿尔勒镇,这个春天他画了很多开花的树,乡村生活带给了他无穷的灵感。
▲1888年 白色果树园
▲1888年 盛开的桃花
▲1888年 盛开的小梨树
▲1888年 盛开的杏树
▲1888年 杯中花
▲1888年 花瓶中的夹竹桃与书
▲1888年 花瓶里的十四朵向日葵
▲1888年 十二朵向日葵
梵高从割耳自残事件中很快恢复,但是他的邻居们递交了一份监禁他的请愿书,1889年4月,梵高自愿作为病人住进圣保罗修道院院,在这里有安静的环境以及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画画,梵高并没有因为病情的困扰而颓废,反而在作画方面更加成熟,表现出强烈的情绪,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他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
▲1889年 橄榄树
▲1889年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1889年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1889年 鸢尾花
▲1889年 瓶中鲜花
1990年1月,提奥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并取名为文森特。梵高非常高兴,为小文森特创作了一幅《盛开的杏花》。这半年疾病缠身的梵高坚持做画,灵感如同泉水一样喷涌而出,以较冷的蓝色和紫色作为主基调,笔法技巧继续沿着色彩绚丽而又富于动感的轨迹发展。7月27日,在麦田里画画的梵高,对着自己的胸口扣下了扳机,这时他只有37岁。次年1月,悲伤的提奥也去世了。
▲1890年 盛开的杏花(为小文森特而作)
▲1890年 花瓶里的紫色鸢尾花
▲1890年 玫瑰花
▲1890年 瓶中蔷薇
▲1890年 日本花瓶中的玫瑰花
▲1890年 土黄瓶鸢尾花
▲1890年 麦田群鸦(梵高生前最后一幅画作)
也有一种说法他不是自杀的,而是被附近儿童开枪误杀,为了保护儿童干脆假装自杀了。我更愿意相信这个说法,梵高这么爱自然、爱学习、爱工作,特别是爱人类的人怎么会自杀呢?
▲1889年 星夜
最后用知乎网友的话结束:
说来惭愧,真正意识到梵高的伟大是在自己得了精神疾病以后。虽然以前去过好几个收录了梵高作品的博物馆,却没有感受到强烈的冲击。直到后来得了严重的抑郁症,每天需要吃药才有感触。
有一个夏天的晚上吃完某种安定情绪的药物后产生了幻觉,当我看到窗外稀疏的星星时,星星就像《星空》中的一样旋转跳跃起来,甚至涌向我。第一时间我想到了梵高,感动得留下了眼泪,由于吃药我已经很久没有哭了。
这种感觉不是悲伤也不是孤独,而是理解。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中总有一些孤独的灵魂,而孤独的灵魂也可以有强烈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我要说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40

回帖

25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2
 楼主| 发表于 2025-7-16 20: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最受欢迎画家排行榜,相信梵高一定是名列前茅的。
梵高的画,充满了热情与能量,梵高本人又是一个极度悲壮的艺术家形象。他对艺术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是一腔热血,爱的深沉,虽然整个世界除了弟弟提奥已经完全抛弃了他,他依旧是单纯的输出爱的能量。即使梵高不是梵高,只是一个好莱坞编剧手中的虚拟人物,也会沿着他的一生而发展。他早年被家庭的嫌弃、成年后事业的不顺、为赢得容身之所所作的的斗争、性格的执拗、对艺术无尽的爱和一个不可或缺的崇拜者(提奥),这一切都注定了他的疯狂。
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他?因为每一个失败的人都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都希冀着像他一样成为备受关注的伟大的人,虽然他的才能是在死后才被认可。
但是,星姐想说的是,他单纯对艺术不求回报的爱,是我们不能成为他的原因,他热情洋溢的才能,是我们不能成为他的原因,他炙热而旺盛的创造力,是我们不能成为他的原因。
我们一起回到梵高生活的时代,跟着他的画作一起回顾他困顿不安又璀璨的一生。
1862年 放山羊的男子
1862年 牛奶壶
1874年 伦敦奥斯汀修道士教堂
这一些是梵高早期的绘画作品,与他后期的作品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其实还是有一些传统绘画的影子在其中。
1876年挨顿的教堂

梵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实习牧师,他在那里看到了矿工的艰辛,用炭笔画出了他们的尊严与顽强。
1882年饭前祈祷
梵高在教区与矿工一起劳作,真诚的为他们祈祷,甚至将自己的吃喝用度用来补贴他们。成为一名尽责的牧师,梵高认真研修神学院所需大的人文、天文、地理、哲学、希腊文等知识,但他最终还是考试失利,没有成为一名牧师。
不得不说,梵高并不是科班出身的画家,他27岁起步画画时,作品常被其他画家嘲笑,许多人甚至劝他不要走绘画这条路。
他成了被世俗人的笑柄——画家嘲笑想做画家的梵高,牧师嘲笑想做牧师的梵高。
1885年圣经
梵高继续创作,没有鲜艳的色彩,灰暗的色系笼罩在他的画布之上。
1885年绿头巾农妇
自被教会辞退之后,梵高的人生陷入了低谷,直到六年后他来到了巴黎。巴黎当时是很多艺术家的集聚地,在那里,他认识了塞尚、高更、毕沙罗等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反对主流艺术的思想,让梵高重拾信心。梵高在这段时间的经历与毕加索有点相似,两人都是满怀对艺术的热爱来到艺术之都巴黎,然而截然相反的是,毕加索在这里如鱼得水,而梵高去郁郁不得志。主要来看,是性格的原因,毕加索对这种艺术圈的交际行为非常在行。其实,梵高在刚来巴黎时,也是挣扎着融入到其中,活出了一般“正常人”望尘莫及的热烈生命的时期。
1886年蒙马特的风车
那段时间,印象派正盛,梵高深受其影响,也在这之后开始创作大量彩色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影响梵高最深的是以色点出名的毕沙罗。
1887年唐基老爹肖像
另外一个影响梵高作品的便是日本的浮世绘,我们能在作品中看到,鲜明的深色轮廓和明亮的色块——他作品中的这些决定性元素与他对浮世绘的青睐遥相呼应。这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卡通般的质量,也成为了他独有的特色。他借由日本浮世绘那完全不同于西方焦点透视的结构,给予了他极大的自由,这种美术形式,像是一个虚拟的乌托邦,一个让人安心的桃花源,梵高一生都在寻找心灵的救赎也就得到了释放。
1887年铃鼓酒馆的老板娘
1887年坐在铃鼓酒馆里的女子
最终梵高还是离开了喧闹的巴黎,选择了南法小镇阿尔,在阿尔,梵高的信中写道:“我发现,在巴黎学到的东西正在消失。我正在返回到我在农村时和接触印象主义以前的思想。为了更真实地表达我见到的东西,我自由地运用色彩,使其更具表现力……”
李花盛开

在这里,梵高开始终日画画,每天都会背着画架到处写生,在这里,他看到了美丽的星空、阳光的麦田、金黄的向日葵。他热切的爱着这里的所有,感动着所有,一厢情愿的爱着这里的人们,强烈激情却又完全虚拟的生活。

我要说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40

回帖

25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2
 楼主| 发表于 2025-7-16 20: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加速他疯狂的另外一个原因来自高更。好友高更应邀从巴黎来到阿尔,这让梵高兴奋不已,他最著名的画作《向日葵》也是为了高更而作,这象征了热情、积极的花,倾注了梵高对高更的友谊。
1888年向日葵
向日葵像是频临崩溃的生命最后高亢的歌声,像王尔德小会所里的夜莺,彻夜用心脏低着玫瑰的刺,刺的越痛,歌声越美,越嘹亮,但没有人知道,它是在用血光改一朵黎明时灿烂绽放的花。
为了迎接高更的到来,梵高用画作装饰了自己的房间,也布置了自己的家。他兴奋这一切实现了,这梦想中的家,也被他记录在画中。成双的椅子、枕头、装饰画,一切都那么完美,一个好朋友马上就要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畅快的讨论艺术、向上的生活。


1888年房间
高更的到来,让梵高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开始了两人的“蜜月期”。在画中的椅子,不再是孤单的存在,不再是寂寞的空虚,是一件期待的温暖的好友的坐过的物品。
梵高的椅子
高更的椅子
可是,好景不长,两个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的艺术家注定不能长久,两个人开始争吵,愤怒的梵高甚至割下了耳朵,这疯狂的行为让高更恐惧不已,他离开了两个人的房间。
本来,人生旅途就像一列列车,随着旅途的前进,旅人也会上上下下,相伴的人只要珍惜这一段时光就好。但对梵高来说,高更不一样,他视他为知己,他珍惜这段友谊,甚至尝试发疯般的挽留它,这更加剧了高更的恐惧,逃一般的离开了阿尔,离开了梵高。
无处安放的梵高开始凝视自己,寻找灵魂深处的自己,画了许多自画像。
1887年自画像
1887年戴草帽的自画像
你能从更多自画像中看到他的孤独吗?
梵高最终被邻居们送到了神经病院,他的黄色房屋,被贴上了封条。他终究也没有被他所深爱的世界所接受。
1889年圣 瑞米医院的庭园
极度毁灭的疯狂与极度宁静的省思,似乎同时并存在梵高身上。他在精神病院的期间足不出户,只通过凝视着窗口,想像、反思,回归内心。不断重复着临摹、创作。这段时间又是寂静的,个人的,没错,他又回归了最初,根治在他心里的东西,贫苦的百姓和至高无上的圣经情景,以及自己对美好的渴望。
1890年午睡农民
1890年杏花
1890年嘉舍医生
1890年有丝柏和星星的小路
1890年奥威尔的麦田
是的,他是一个疯子,一个热爱艺术的疯子,他对这个世界所有的爱最终都被记录在他的画中,他的绝望、单纯和梦想。

我要说一句(1)
我要说一句 展开1条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写生中国*三友画廊论坛

GMT+8, 2025-8-28 05:58 , Processed in 0.20327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