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中国*三友画廊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回复: 1

+++高当代:中国当代艺术家陈可:从女孩到女孩

[复制链接]

133

主题

84

回帖

7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7
发表于 2025-9-26 20: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湃客:一条 2021-07-21 14:50
2021年夏天,陈可新作《包豪斯女孩》
正在上海展出,
收获了一众好评,
“复古与先锋,展现得淋漓尽致。”


摄影:杨灏
陈可,75后,
出生在四川小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
一路念完川美附中、本科及研究生,
接着“北漂”,做了一名职业艺术家。
她一直在画各种各样的女孩:
20岁,画了想象中的小女孩,
靠这个自己的分身,
安抚初到北京的焦虑与梦想;
30岁,她找到活得惊心动魄的艺术家弗里达,
由此开始关注真实的女性处境;
40岁,她把100多年前先锋的包豪斯女孩,
带回到当下,
激励所有为梦想奋斗的女性。
陈可《九层塔》2005
艺术家签名版画在售,点击图片选购
陈可《包豪斯女孩No.11》2021
艺术家签名海报在售,点击图片选购
同时,她的作品也在市场上炙手可热,
今年春季艺术拍卖最火热的“70后80后”板块,
陈可共有8件作品成交,拍卖总额位列第八,
是女性艺术家中排名最靠前的。
初夏,一条来到北京,
探访陈可的创作和生活。
撰文 叶荔 责编 陈子文




陈可接受一条专访
在工作室二楼换上一身蓝色工作服,陈可习惯性地先走向角落的手机旁,娴熟地把sim卡从智能机中取出,换入“老人手机”里。
这是她为了保证工作时不被外界打扰,对自己使的一记狠招——尽管这曾令她好几次在家长微信群里,被女儿的班主任疯狂@。






当外界安静下来,不过几十秒,她就进入了绘画的状态。下笔很肯定,稳稳地染上一层,退后审视画布上女孩的脸庞,不断重复,眼神里有光。


摄影:包梦琪
陈可今年43岁,一头短发,个子小小的,是利落、耐看的川妹子模样。
她出生在四川一个叫通江的小县城,父亲是美术老师,小时候耳濡目染。16岁,独自去重庆上了四川美术学院的附中,接着一路念了川美的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很快在北京“出道”,踏入了当代艺术圈,成为了一名职业艺术家。
陈可《魔发丝》2005年作
艺术家签名版画在售,点击图片选购


《包豪斯女孩》展览现场 2021
陈可的履历看着平淡,实际十多年来,口碑和市场一路爬升。尤其今年7月的新作《包豪斯女孩》一展出,让圈子里再次惊艳,口碑爆了。
稳定输出的基础上,她越画越好,沉淀下来的技术更多,人的状态也愈发沉稳谦逊。
“以前只知道艺术圈的时候,可能有一种不切实的自我膨胀和满足,有了孩子后,与社会接触的面变广了,也就更能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
“艺术家的工作,跟其他所有工作一样,大家都是在做自己职责里的东西。”


美院时期
20岁
画出内心的小女孩,
安抚北漂的焦虑与梦想
2000年初,川美研究生毕业,陈可和大多数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面临着很多生存压力与抉择。
很多人的首选,便是当老师,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初到北京的陈可,就往高校投了无数封简历。但是对口的都是动画、设计专业,陈可是油画系出身,找了一圈也没有找着合适的。
拿着以前的一点积蓄,陈可和当时的男朋友、后来的先生,在望京边上租下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室。而合作的画廊,每个月也给了她一些工资。“反正也能待下来了,干脆就当职业艺术家了。”


第一个工作室 2008年
“在重庆,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好了,但是到了北京,突然一切都得重新开始。”
刚到北京那会儿,一方面北京城市体量太大不适应,朋友们也都在重庆,周围全是优秀的艺术家,陈可感到自己特别渺小。
只能加倍努力,拼命工作。二十几岁的那段岁月,她每天泡在工作室,画到特别晚才回住的地方。


陈可《世上的另一个我》2007
上学时,陈可第一次看到村上隆、奈良美智就很喜欢,“那种创作不是高高在上的,可以直接地表达。”于是,她也开始用这种方式去创作。
她把初到北京、初入社会的这份孤独、梦想,都揉进了画里。画了一个想象中的小女孩,有点像自己的一个分身。
通过描绘小女孩的表情和状态,她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把对周围年轻人的观察都放了进去——有一点儿社交障碍,想要去做梦的那种感觉。
“如果当时向身边的人发泄这些情绪,其实别人会很有压力,但是作品像是一个特别安全的‘垃圾桶’。你自己也舒服了,最后它还能成。”




左:《我》2009
右:《晚餐》2010


陈可《吸烟?不吸烟?》2005
2005年,她收到邀请在北京参与了星空间画廊的开幕展《下一站,卡通吗?》,共有12位“70后”艺术家参与。
回头看参展名单,星光熠熠,有现在大火的黄宇兴、欧阳春、韦嘉等,15年前,这群二十几、三十岁出头的新人,往沉寂的艺术圈狠狠吹进了一股新风。
这次展览也开启了中国艺术的新潮流:“卡通一代”。一大波年轻艺术家以偏卡通、漫画的方式,表达自己个人化的感受,和“50后”、“60后”绘画里的那种宏大叙事,完全区分开来。


早期工作照
陈可还记得当时的展览介绍词:在简单、亲切、张扬的形象里,你可以寻找到青春的美丽纯净、脆弱易碎、呓语般的梦幻、平静中的暴力、虚幻的沉醉、简单的无语……一切你正在经历的惊喜或已远去的回忆。
“我就突然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
随着“卡通一代”卷起的风潮,陈可受到很高的关注。正值爆发期的中国艺术市场,也认可了这种新风格。市场起来之后,很快,基本生活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了。
之后10年,市场经历井喷与寒冬,陈可是大浪淘沙后坚挺下来的少数者。


陈可和女儿
30岁
画历史上的女性人物
关注真实的女性处境
小女孩一画六七年,2011年前后,她感到自己有点儿被掏空了。画不下去了,陷入瓶颈。
她停下来,梳理过往的创作,那个时候,她也怀孕了。




左:少女弗里达 摄于1919
右:陈可《戴红蝴蝶结的少女弗里达》2012
有一天在798闲逛,她在书摊上偶然看到一本影集《弗里达·卡罗》。弗里达是出生在上世纪初的一位墨西哥女画家,一生动荡,身体和感情生活遭受诸多挫折,但她通过画画,不断抗争,让自己一次次地活了过来。
“看到她的一生就浓缩在这样一本影集里边,钦佩,感动。可能因为当时我怀孕了,对女性的那种性别感受比以前更复杂了。”
当时的陈可,在弗里达身上找到了共鸣。


陈可《弗里达在纽约》 2017
女儿出生,她的身份变了。原本相对自我封闭、脑海里全是“我”的世界,现在一下多了很多责任,与社会的接触面也变广了。“她是女性,我也是女性,从她身上我看到艺术成为了一个精神庇护所、一个支撑。”
于是,她开始画弗里达的肖像,一连画了二三十幅。
这些画的灵感直接来自弗里达的老照片,求学时对摄影的爱好,也随之唤醒。
这是陈可的一次转弯。


“梦露”系列《1955·纽约·29岁》2016


“无名女艺术家”系列
早期,她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投射到虚拟的小女孩身上;从弗里达开始,她关注的都是真实的人物,有共鸣的人物。“还是关心人的命运,人在社会或者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处境。”
“弗里达”系列之后,又有了“密林”、“梦露”系列,一直到2020年的“无名女艺术家”,把对这个人物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出来。


陈可《包豪斯女孩No.7》2021




40岁
自信、前卫的包豪斯女孩
激励女性成长
陈可大学时第一次接触到当代艺术,就意识到自己想做一个“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她尤为喜爱以自拍闻名的辛迪·舍尔曼,还有南·戈尔丁,“这种自我身份的界定,我觉得太酷了,当艺术家太酷了。”
没想到20多年后,自己学生时对身份界定的兴奋,再次被一群陌生的女孩唤醒。这次,是“包豪斯的女孩们”。
设计、艺术圈的人不会不知道包豪斯,也多少看过作品,但站在聚光灯下的通常都是男性。




2020年时,陈可逛书店时无意中看到一本《包豪斯女孩》的影集,搜集了足足400张在包豪斯待过的女孩肖像照,都摄于1919至1933年。
“我不知道曾经有那么多女学生在包豪斯读过书!”陈可很惊讶。


纺织车间的合影
摄于1928年 德绍包豪斯
更让她感叹的是女孩们从照片反映出来的精神面貌,“很先锋,很勇敢,非常朝气蓬勃,她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所有人的神情都非常放松,用一种非常大无畏的姿态在展现自己。”
她好像也看到自己读书时代的样子,那个勇敢地找寻自己的梦想,想要冲破束缚,来寻找自己的价值的女孩。
于是一边研究,一边一页页挑选喜欢的图片,以此为灵感,开始构思自己新系列的创作。


《包豪斯女孩No.1》2020
2020年初,疫情正处于最严重的时期,小孩和老人都在身边。在那样的情况下,陈可开始画第一张“包豪斯女孩”。小小的一张,A4纸那么大。
陈可《包豪斯女孩No.12》2021
艺术家签名海报在售,点击图片选购




最大的一幅是2米×2米5,4个性格气质不同的包豪斯女孩坐在一起。
在重新塑造包豪斯女孩的过程中,陈可突出了她们的力量感。造型像雕塑一样立体,棱角分明,颜色都很鲜明出挑,气质上没有一位女孩是柔弱的。这是她向往的女性模样。
“画画的时候,好像在给这些颜色和形状排队,在某一个点上形成了一个理想的阵容之后,那个音乐感,那种节奏感,突然就出来了。”
站在甚至超过真人大小的绘画前,力量感、复古、先锋的气息,都扑面而来。


这张双人画,好像在说女孩们到了这个学校,就像进入了一个梦里面,这张很多人都很喜欢。


这张完全是一个男生的打扮,但她的眼神其实是很温柔的。她从包豪斯毕业之后,后来创立了自己的瓷器品牌和公司,非常成功。


这张是最后一张完成的作品,好像是两个人在对视,其实是一种自我审视。




像嘴巴的颜色红色,就是罩染出来的,下面一层颜色比较亮,好像底部有一个光源的感觉。
技法上,则用古典油画的技法。
比如罩染,用一层透明的薄颜料,覆盖在一层已经干燥了的画层上。画面底层的颜色和细节,会透过罩染层显现出来,因而需要极好的控制力。有人形容罩染就像“打了个闪光灯”,色彩和层次感非常微妙。


女生的衣服特意用了红和绿的色块来拼接,颜色又纯又非常强烈,参考了包豪斯的设计风格,有点像穿着马戏团戏服在表演,这种戏剧感带着悲凉的底子。
《包豪斯霍恩住宅No.1》
霍恩住宅是基于包豪斯设计原则建造的第一栋楼
艺术家签名海报在售,点击图片购买
尽管背后是复杂细致的技术活,但呈现的画面放松而自由。
“就是完全进入了,就只有眼前这个画面,就好像走进另外一种时空。忘掉了周遭的世界,特别个人化的那些焦虑,都没有了。”


陈可和附中室友在一起
“艺术家有惊心动魄的,
也有我这样平平静静的”
附中四年级的时候,陈可全班到北京写生旅行。20来个10多岁的少男少女一起结伴,第一次出大远门。“那时是10月份,刚好是北京最好的季节,就觉得还有这样蓝的天,这样金灿灿的阳光……”
全班去了故宫、长城,北京的古城氛围和天气,都给陈可留下特别深的印象。那时候她就向往北京了。


陈可父亲在家中作画
到今年,陈可已经“北漂”16年。
她还把父母从四川老家接到了北京,在离自家不远的地方给两位老人安置了一套房,小孩也特别喜欢往那儿跑,围着外公看他画画,围着外婆要川味零嘴。
每次办展开幕式,她都请父母去看,跟他们耐心解释自己最近在做什么。2018年,她还把父亲请到了工作室,让他做模特,自己来画父亲的肖像,绘画的过程,也是一场父女之间的长谈。






现在的工作室在六环外,是一片农家小院,和6、7个艺术家分享难得的宁静。
每天下午,树的光影就透过高窗投射下来,像她最近开始尝试的抽象画一样。
因为工作室路途遥远,她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开车来工作室,上下午工作间隙,就吃几口自己做的面包,傍晚离开。跟上下班打卡一样,十分规律。


陈可和女儿
陈可的人生轨迹,也是平平淡淡的,嫁给了大学就开始相恋的学长,现在先生还在大学教书。
创作和兴趣上,两人还有一点小差异,先生喜欢看古代书画,陈可总爱去看那些最当代的东西,画室也是各用各的,相对独立。
她也不“鸡娃”。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就是节奏舒缓,无忧无虑。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她也想让孩子拥有。有时跟孩子相处,她还会自省,自己的态度是否有点强迫了,“就跟对我爸爸一样,尽量自己退后一步,先听听对方想要说什么。”
她曾经也是下午开始工作,夜猫子,幻想过艺术家的生活是否都是“波西米亚式”的。但是自己十多年走下来,却是朝着反方向,越来越冷静,越来越规律。与外界所有事物,保持不冷不热的距离。


“也许艺术家有弗里达那样惊心动魄的,也有我这样比较平平静静的。”
从梦幻到平静,从虚拟回到现实,她从自己画中的平行世界,确定了自己喜欢、想要获得的女性力量——不是威胁,不是对抗,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内心的坚持,坚韧。
部分图片由陈可、贝浩登画廊提供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5-09-26 20:05・广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84

回帖

7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7
 楼主| 发表于 2025-9-26 20: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创作就像自己的孩子


陈可肖像
在没有小孩之前,我觉得我创作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这种感觉在举办个展格外强烈,每一个个展的准备过程,都像是一个胚胎慢慢地成型,而开幕就是小孩出生的时候。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对生命和创作的感受更复杂了。
当妈妈之前,事业对我来说绝对是最重要的事,它占据我生活的大部分比重。我也更自我,很多时候考虑问题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相对而言,生活更简单一点,你把自己一个人照顾好就行了,有些事可以去逃避。
陈可 Chen Ke - 1927·洛杉矶·1岁
现在可能这种感觉会有一些改变,因为当了母亲之后,现实的生活离我更近了。尽管我的职业可能和社会有一点隔离,但是现在作为一个母亲,和任何一个母亲都面临着同样的世界。
你的责任会逼你切入社会,面对更广范围里的人群。我有时候就觉得,当妈妈的女性会变得更坚强,你为了保护你的小孩,有很多事必须得咬着牙去顶,包括之前自己并不擅长的一些事。
陈可 Chen Ke - 《伍尔芙与灯塔之伍尔芙》Virginia Woolf and the Lighthouse-Virginia Woolf
结婚对生活可能没有太多的改变,生小孩这个决定背后,却有一番斗争。在最开始,我真的没准备好去照顾好另外一个生命,我有时候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小孩,自己的事儿都顾不过来,连养小宠物的经验都没有,就要去生一个孩子,照顾她,陪她长大。那种突如其来的责任感最初更接近一种压力。
陈可 Chen Ke - 1962·圣莫尼卡海滩·36岁

• 对女性来说,都是一个坎儿

我相信,这一段时期对一个任何女性来说,都是一个坎儿,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对家庭和生活的认识,都会经历冲击。在这个过程里,一个家庭内的男女的性别角色会发生一种微妙的变化、调整。
我开始慢慢觉得毕竟生孩子不是个人的事情,它甚至是整个家庭的事情,不要小孩不是我一个人就能自私地决定的。我也是一个充满好奇的人,我觉得成为母亲对女性来说也是一个特别的体验,如果不去选择经历它,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后悔。

陈可 Chen Ke - 1956·纽约·30岁·和米勒在一起
我当时工作上也遇到了些瓶颈和困难,精力也能撤回来一点,不像那几年那么玩儿命了。
“困扰的是,怎样的一种方式能表达出目前我最喜欢的一种艺术,或是目前我对艺术最高境界也是最适合我的一种方式的理解,既有生活的气息又高度概括和高级,简而言之,就是怎样从我的生活中抽取出提炼出这样一种方式……但这抽取提炼的一步,何其艰难,我觉得这一点齐白石是做得特别好的,所以他的艺术雅俗共赏。我不喜欢过于冷冰冰拒人千里之外的作品,但那种媚俗低级的‘艺术’更糟。”
陈可 Chen Ke - 《伍尔芙与灯塔之灯塔》Virginia Woolf and the Lighthouse-The Lighthouse
之前确实很担心,怕会不会因为生小孩,给创作带来阻碍,而现在想起来,我当时几乎没有中断创作。如今对我而言,很多时候生活更加重要,因为它还是创作的来源。回顾生子这个决定,我觉得它也不是我选择的,我只是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这种生活里。

• 激动,弗里达的影集

陈可 Chen Ke - 绿衣弗里达 Frida in Green
最近,新星出版社帮我出版了一本书,叫《一个女人》,其实这是两个女人的故事。
我是2012年夏天生的小孩,2013年的春天就在香港巴塞尔展出了弗里达系列的画作。几乎和怀孕的时间同步,我开始创作弗里达。当时也挺担心的,刚生完小孩,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全新去准备这个小的个展。也是一个诱惑,怀孕期间也准备了一部分,就把这事儿给做了。
陈可 Chen Ke - 椅上的小弗里达 Little Frida on Chair
这系列的创作起因是个偶然,我看到弗里达的影集,里面有她从小时候一直到去世前的照片。那本影集看得我很感动。我记得以前在欧洲,会看到很多古典时期,没有摄影术时的肖像画。很多的肖像画,不同的画框重叠在一面墙上。看到一个人的照片,眼神的对视也会让人有那种相通的感觉。我每次看到,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受,也有一种冲动,想要去画。我就想用那样一种方式,用肖像画呈现一个人的一生。

• 对女性,感受特别强烈

陈可 Chen Ke - 戴绿头巾的老年弗里达 Aged Frida with Green Scarf
因为怀孕的时候没办法创作很大的画,我就开始画小幅的肖像。可能也是因为自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感受特别强烈。在此之前,我真的不觉得自己是个女的,看到自己以前的照片,就像一个小男孩,创作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要突出性别。怀孕的时候,因为开始对性别有一个更深的、身体带来的体验,后来就会对性别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在创作的时候,我没有刻意设定性别,但更多时候,女性的故事更吸引我。同是女性,可能更容易去理解变化、处境带来的心理感受。
陈可 Chen Ke - 星辰
后来是七幅肖像和风景,这都是肖像系列的延续。梦露系列的挑战更大,因为梦露太具有公共性了,大家对她的印象根深蒂固,她身上的矛盾性更强。弗里达不扭曲自己,内外很统一。但梦露的身上却有很大的反差,这对我来说可能更代表一种人性的真实。
陈可 Chen Ke - 我看见你,也看见我自己
“前所未有的工作体验开始了……虽然不能像以前在工作室那样‘过瘾’地连续工作一天,但这断断续续、见缝插针的工作仍让我精神振奋了许多,似乎于琐碎平淡且辛苦的现实生活中注入了一点儿‘高空’的氧气,我终于体会到非现实的艺术对于现实的重要性了。虽然我过着最为平凡的人生,也在尽可能的为自己创造一点‘脱离现实’的空间,尽管只有一点,也足以慰藉了。”

• 艺术家和母亲之间,不存在唯一选项


陈可肖像
从这些人身上,我看到了的有自己的影子。看到孩子,也有看到另一个自己的感觉。
孩子像一张白纸,一天天都能看到她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变化,让人联想起自己小时候家庭的影响,受到的教育……这都影响着我对人性的理解。
现在孩子马上就4岁了,我刚生完她那段时间,画过和她有关的比较多的东西,后来画的就少了,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我觉得当妈妈的感受很复杂,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字可以概括的。我不知道别的妈妈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里面不全然是一种快乐,也有很多纠缠在一起的东西,包括对自己角色的一种压力和责任感。
陈可 Chen Ke - 1953·27岁
对我来说,不太可能会在做艺术家和做母亲之间作出唯一的选择。有了小孩以后,创作仍然很重要,而我做的是尽量去平衡两者,目前来说,我虽然算不上百分百合格的妈妈,但在能力范围内能做的都做到了。我希望我和她的生命都是独立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模仿的对象。她看到一个独立的妈妈,也对她有好处。
文中双引号部分摘自《一个女人》(陈可 著 新星出版社

我要说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写生中国*三友画廊论坛

GMT+8, 2025-10-17 18:19 , Processed in 0.1656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